终章:末日火山的火焰(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和材料技术仍旧是宋国独有,英国人在三年内看不到希望。  

就此只能以北美中轴线,由南往北向下分割开。  

北美右边,乃至大西洋,直至欧陆的部分地区,成立了“大不列颠泛大西洋联合王国”。他们把在北美区的首府取名“纽约大都市圈”。  

以北美中线往左,至太平洋列岛,直至延伸到亚洲的部分地区,叫“大宋环太平洋帝国”。  

宋帝国方面,把位于北美大陆西岸的首府取名“洛杉矶大工业城”,并建设了联通至于旧金山时速为40节的铁路,号称宋国时速。日夜开采金矿背书,发行宋帝国硬通货:宋元。彼时英镑没人用,英国贵族的私人财产都大量换了宋元,以作为保险。  

英国工业重镇纽约至华盛顿铁路只有25节时速,且要天气好。跑35节的话,他们的轮机使用寿命只有宋国的三分之一,跑40节的话,使用寿命只有宋国的。  

他们扬言必须扭转,必须追赶,为此他们正在走私黑奴使用,以求降低工价,用新的动劳动力红利抗住,才不至于在产能上比宋国落后太多。  

宋国是不想打,英国是想打不敢打。就此只能各自回头,展开自己未完的星辰大海。  

和平的时期,两大帝国的科技和军备竞赛导致北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太平洋帝国,以及泛大西洋联合王国间必有一战,很可能会是末日之战!并且不可能轰炸各自的本土,只会在这北美大平原上的中线,因某个标志件最终走火。  

至公元22年,美洲大陆上人心惶惶,英军逐步从欧洲撤离下重注,已陆续集结军队一百七十三万于北美。宋军不甘落后,前后在北美投入97个机械化师。  

东西两大重镇——纽约、洛杉矶的各种重工厂疯狂的冒着滚滚浓烟,工人三班倒,昼夜不停开工。整个大地上千疮百孔,到处是矿井。  

尤其两大重镇上空,已经持续两年看不见日光,全被雾霾所笼罩。  

持续有大约半年,东西各大报纸媒疯狂体报道说:热战一触即发,人类迟早被这两坑害玩完。  

双方的坦克正在疯狂的朝中部线集结,已经形成了奇观——坦克海。  

同一时间,宋国加派第六第七第九舰队开进加勒比海,正在和日不落舰队对持,阻止他们持续朝北美增兵!日不落舰队还在赶来,眼看狭小的加勒比海,就快被总量二千万吨排水量的战舰挤满了!  

这个时期,不到四十岁并身体不好的张子文二度辞去相位,闲居成都养病。  

野心勃勃的英国新王登机,就此一来,双方暂时都不屑于使用脑子,有消息说最紧张时候,中部线上,双方坦克炮管最多相距一米!  

全世界都知道,打估计是要打。  

但全世界也只有大宋皇太子和张子文两人知道,传说中的宋帝国末日火山锻造炉中,正在炼化蘑菇。并且代号“大魔王”的第二带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已经成熟,无需加油,可直接轰炸英伦本土并返航。  

内心里,张子文始终不愿意走这步,可惜这就是科技和工业的必然之路。当时因预估到这一幕不可避免,张子文辞去了相位不想问事。  

自从宋国情报口获知说,英国人正在秘密修炼邪道至高神通原子弹,那之后,宋帝国便启封了当初强制封印的“末日火山计划”。  

早在几年前,研发已经趋于成熟的末日火山计划,被张子文列为大宋最高密级封存,所有研究团队被天南地北打散了。为的是不想打开这个魔盒!  

但也却留下了蛛丝马迹,当时,张子文以太师身份把“密码”交给了大宋皇太子赵桓,对其吩咐:若大宋到生死存亡时,就立即启封数据和资料,并依据密码召回团队,重启末日火山计划。  

这些事、当年的张子文不想亲手做,只有叹息了。在成都养病不等于瞎了,从各方形势来看必有一战。还有情报口消息说英国正在研发核武。  

眼看一发不可收拾,泛大西洋联合王国被宋国提前核武打击,兴许已经不可避免!  

是否需要复出,展开外交避免这次浩劫,张子文也不拿不准。  

因为这些年来,张子文从来没信任过那伙强盗,他们干的族群灭绝等等事不要太少,但凡大宋不敢的事他们都敢,且做的理所当然。  

英国秘密研发核武这事也有可能是宋国自己的鹰派放的烟雾,但真的没人敢在这种问题上去耽搁、去赌。  

张子文不确定如果和英国外交,万一那些强盗口头答应,却不守信用,转身继续研发,并先手对宋核打击,那么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  

张子文累了,只是有些落寞的觉得:让咱们自己的鹰派,提前启动对英核打击兴许更好。  

谈判是无法谈判的,万一那些强盗不讲信誉,真的手一滑反手往大宋扔个蘑菇,那必然只有一条路:大宋会产能全开并核平半个地球,直至泛大西洋联合王国全部沉下海底才会停,刘光世刘光头、以及他们属下的尿性张子文太清楚了。也只是张子文还在,还能镇得住他们,他们多少还要点节操和牌坊。  

让那些混蛋提前核打击,这虽然显得有点无赖,但可以就此镇住日不落,让他们日落并解除核武装,接受核查。这会少死十几亿人的样子。  

“由它去吧,度过了半生的现在我才知道,能带来和平的是战争,绝对实力的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