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末日火山的火焰(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及防御工事基本瓦解。  

月间,宋国海军陆战队陆续一百三十个机械化野战营从半岛东北部登陆。  

陆战队指挥官刘光世存在战术性失误,三战一胜一平,部队伤亡不小,战局一度相持不下。  

致使了刚从丧子伤痛中恢复的张子文亲临半岛战线,亲自主持民事和思想工作。军事上仍旧放权刘光世指挥。并于不可能的速度下,临时建设了半岛东北部空军基地。  

政和五年四月,宋军集一千七百架中程轰炸机,轰炸高丽首都开京。  

高丽的顽强程度超乎估计,坚持至政和六年二月才正式宣布投降。  

挺火协议签署前,骁勇善战的辽国大将耶律塘沽平定了部族叛乱,开始忌讳宋国。  

考虑到辽皇仍旧无心战争,首相萧的里抵不同意介入宋高之战。但又考虑到为避免高丽被整体占领,从而进一步威胁到辽国鸭绿江边境。于是辽国介入了宋高谈判,默认高丽战败,但不同意宋军过开京以南。只默认开京以东北地区为宋事占领区。  

早年,宋国确立了无可比拟的经济霸权,但仍旧没人当回事,并举国恐辽没自信。直至政和六年,张子文帅海军不讲战术,直接以钢产量碾压东亚小霸主高丽后,正式确立了亚太地区的海事霸权。  

不好的在于,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又跨过大西洋,英国人已先于宋国走出战争泥潭,他们在一年前就彻底击败法国以及神罗帝国一众酱油。以丧心病狂的速度吞并爱尔兰岛,并逐步展开了整合欧陆的军事行动。  

大量英国间谍在宋国活动,有传言,宋国已量产的第一代轰炸机数据被窃取。但自始至终无法得到验证。  

因为至政和七年,宋国方面仍旧没有任何关于英国第一代轰炸机试飞的消息。  

但海军情报局,中书情报司,枢密院情报局,以及皇城司等几大不同属的情报机构,都获知了英国的欧陆战争顺利,现即将征服新大陆、扩张矿产和油井战争计划。  

政和七年四月,时任枢密使的张子文说服了大宋各方。  

八月,大宋也出炉了自己的“东出太平洋、节制日不落之军事计划”。  

张子文进行了全国动员,要求海军配合工业部企事业,民间资本:必须先于英国人之前,推进北美新大陆。经略不是目的,一定要阻止英国人在新大陆生根!  

时值北美大陆太乱,土著,欧洲盗贼小偷土匪通缉犯,以及各种被英国干掉的流亡政府,抵抗军势力,就集中于北美大陆。  

于公元年,英国舰队到达北美东岸,登陆之际被强烈抵抗,曾经一度杀的血流成河却推进缓慢。  

同年五月,宋海军第五舰队,第六舰队,第七舰队东出太平洋,于六月从北美西岸登陆。  

晚于英国人两个月登陆,但陆战队指挥官刘光世不负众望,帅首期三个机械化师,于八月末推至北美中部。  

同一时间英国人也推至了北美中部。在当时,宋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双方都未有开战授权。最终相互不让,只能相互暗下使绊子,扔黑锤,捅黑刀,形成了战略对持、战术摩擦。  

公元9年,为彰显科技和军事肌肉,张子文乘坐宋国六万吨排水量航妈访问日不落进行谈判,大抵还是和平为宗旨。  

因亚洲局面并没有完全收拾,这时期要不是丧心病狂的英国强盗有占领北美资源区的计划,张子文真的不主张远渡重洋进行战略对持。  

暂时来说,宋国并不需要这里的资源,只是说既然英国人已经掀开了圈地运动,若大宋落后,岂不是以后要被他们说自古以来?  

在当时,第四第六和第七舰队从北美西岸抢时间登陆,是不得已为之。  

这个时候英国很想对宋开战,只是说考虑到双方科技,工业,产量,人口差距不小而始终迟疑。  

为期一月的访问具有战略意义,英国被大魔王的座驾航妈唬住了,卧槽宋国人恐怖如斯…老子们的短程轰炸机还没能以高良品率量产呢,他们却是已经把战机放在了战舰上,作为一个战争平台推到了英伦来秀肌肉?  

并没任何一个英国人问“莫不是装逼,你飞机真能从战舰起飞吗”。因为他们以国礼迎接局座时,真有十二架重型战机升空盘旋,不是威慑,只是秀肌肉,同时算是一种军事礼节。  

谈判结果非常顺利,英国人暂时放弃了开战想法,和平为主,追赶工业技术为主。对欧陆其余部分收关为主。  

彼时,英国已经邪魔似的进入了,发誓要两年内,制造出英国自己的航空母舰,并赶超宋国。  

但英国皇家科学设计院经过努力,却失望了,其实这个想法不止宋国有,英国人很早就从宋国获知了。  

自己造的结果是:英国制造的甲板,不支持起降飞机。哪怕改用仅仅三吨的轻型战机,也会因起降时候的重力瞬间放大撕裂甲板,导致下面的火药仓暴躁。何况,就算弥补了甲板技术,仅仅起降轻型战机有个卵用,人家局座访问秀肌肉期间,东京号航母上起飞的全是重战!  

英国的战机只需拉到宋国战机的个机动就会散架。  

英国的第一期航母项目中有几个印度工程师参与,乃是自己殖民地来的精英。所以日不落的第一艘验证航母就这样沉了——甲板技术不合格,步子大了扯着蛋,试图起降重型战机,直接切割了甲板导致火药仓爆炸。  

暂时来说,关键工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