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流言(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定自己不认得林婉娘,至于萨尔森先生,他自从同宋珧撕破脸后,也暗中旁敲侧击,打探过消息,居然什么都不曾问到。  

安排在时美洋行的线人,连林婉娘的名字也没有听过。  

萨尔森先生的身份特别,便是他,也不好用太多手段,以免得不偿失。  

“会长,既然担心她坏事,那我和山田出手做掉她,绝不会留下痕迹!只要人死得干净,无论她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样的地位,想必都无所谓。”  

井上笑道:“我喜欢你这性子,足够干脆利落,是做大事的人。”  

松下低声道:“我们必须让华国人知道,任何敢同我大日本帝国作对的人,都只有死路一条。”  

井上眉眼间的笑意更浓,却是摆了摆手:“这一天不会太久,但现在,还需要忍耐。”  

他沉吟片刻:“先明着试探一二…这样吧,选几个好手,正大光明地到琴岛大学,激那位小姐出手,试试她的本事,我到要看看,她背后的水究竟有多深。”  

“是。”  

杨玉英似是把极道会忘在脑后,照常上下课,虽然心中戒备,却不曾影响到她的工作。  

这日到学校,就发现学校里学生们情绪都有些紧绷。  

刚一进办公室,就见好些老师的情绪也不太好。  

“林先生,你消息最灵通。华北那边的情况现在怎么样?”  

杨玉英摇了摇头。还没说话,外面就传来一片哗然。  

“反对华北自治!”  

“复我山河!”  

办公室里一片安静。  

“哎,现在这学生真是不好带了,可…也怪不得他们。”  

英语系的孟老师抬头摘下眼镜,稍微擦了擦,外面隐约听到有老师出去劝说,闹腾了半晌,终于静下来。  

“燕平大学的王先生受了伤,发了电报回来,说情况不好,日本人野心昭昭,当局的反应,让人心冷。”  

一众老师们都是无言以对。  

很快上课铃声想起,杨玉英进了教室,讲台上一看,学生们的课桌里面全塞着裁剪好的标语,各种宣传画,神情也都有些激动。  

这一堂课,杨玉英干脆就给大家讲了讲九一八以后,塘沽协定的前因后果。  

杨玉英娓娓道来,仿如亲见,把当时各方反应都说给学生们听。  

“…现在想起塘沽协定,尤痛心疾首。从此之后,我们华国的华北,简直成了日本人的后花园,整个华北,再无一日安宁日子。”  

所有学生们都被愤怒烧得几乎没了理智,再斯文的学生也忍不住痛骂。  

可随着杨玉英的述说,当时的情况如一幅画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日本进逼华北,策动华北内乱,政府一面抵抗,一面和谈,和谈几次三番进行不下去,南天门,喜峰口,罗文峪,拼死血战…到最终…协议签订。  

学生们听着听着,到渐渐安静了。  

这里面的斑斑血泪,谁能看不见?  

杨玉英也有些哽咽:“战争失利,打仗打不赢,能怎么办?想不受辱,唯有赢!”  

“为什么就打不过?为什么就打不过呢?”  

一个学生嚎啕大哭,一个传染一个,学生们痛哭流涕。  

什么时候能赢?  

杨玉英轻声道:“会赢。日本人必输无疑,中国人早晚会赢。”  

真的能吗?  

学生们心中茫然。  

接下来一日又一日,学校里连上课时都变得有些沉重。  

就在杨玉英尽心尽力去上课时,学校里忽然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  

有人说,杨玉英和日本人结交甚密。  

杨帆一听,就如临大敌。  

“都是什么人瞎传的?这话可不能随便乱说,不是闹着玩的。”  

学校里的学生们,老师们,心里都藏着口气,没准半路上看见有人和日本人说几句话,背地里就有人敢冒死刺杀。  

杨玉英现在是琴岛大学的老师,这些流言一旦爆发,对她的名声损害就太大了。  

“让我知道什么人胡说八道,我非弄死他不可。”  

但这传言传得有鼻子有眼。  

比如说,日本人给杨玉英送礼物,送了好几次,还给送花,这都是门卫上递过来的,哪怕杨玉英没要,可人家送就是送了。  

还有,也有人传言,杨玉英在日本人面前很能说得上话,学校一位老师得罪了日本人,被抓走了,她几句话对方就把那老师平安无事地送回了家。  

这些传言,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背景,再真实不过。  

一时间,杨玉英到学校时,总觉得学生和老师们看她的眼神都有点异样。  

到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尤其是听过杨玉英课的学生,都不信她会和日本人来往。  

像学校里的大学霸王文湛就说:“林老师如何和日本人来往,那也是为了打探敌人的弱点,好给对方致命一击。”  

好些英语系的学生都这般觉得,不是不信杨玉英和日本人有交情,而是觉得有交情也无所谓,因为杨玉英绝对不可能是汉、奸。  

虽然她上课仿佛很简单,但是一个人的思想,的确能从她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  

这些学生们为了听懂她的课,都做了巨大的努力,耗费了无数的精神,可以说,也很理解她。  

“如果林先生是汉、奸,我们希望这样的汉、奸,再多十倍,百倍,千倍!”  

可终归是有学生说怪话。  

这世上,人只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