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孙权的心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夜已经深了,孙权站在高高的建业城墙上,眺望着荆州的方向,目光久久的凝视着,心潮起伏,无法平静。  

去年孙权迁都到这里,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功立业,他正当盛年,胸怀凌云壮志,恨不能带兵杀向中原,一统天下。  

刘备带兵去了益州,前几日传来消息,刘备连夺白水关和涪城,气势如虹,兵锋直指成都。  

孙权了解刘备的能力,刘璋根本不是刘备的对手,益州迟早要易主。  

一想到刘备,孙权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  

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从那以后,两家关系日益稳固。  

孙权和刘备更是亲上加亲,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两人成了郎舅关系,  

年过半百,跟孙权的父亲平辈论交的刘备,摇身一变成了孙权的妹夫。  

作为盟友,孙权希望刘备开疆扩土,实力日益强盛;可作为潜在的对手,孙权又不希望刘备变得太强,因为他知道刘备绝非池中之物,无时无刻不对自己构成威胁。  

今日的盟友随时会成为明日的仇敌,乱世结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利益!  

荆州当初是孙权借给刘备的,现在在刘备的经营下,荆州的民心都转向了刘备、荆州的士人也都纷纷依附于刘备。  

刘备无可争议的变成了荆州真正的主人,这绝不是孙权希望看到的,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把荆州拿回来。  

只不过北方的曹操实在过于强大,凭他一人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才不得不继续维持和刘备的关系。  

当初联盟是鲁肃提出来的,为了对抗曹操,孙权勉强答应,可现在刘备日益做大,眼看就要把益州收入囊中,孙权又羡慕,又嫉恨。  

赤壁之战后,一开始刘备只占据小小的一个南郡,后来刘备连下四郡,把武陵、桂阳、零陵、长沙一并占为己有。  

刘备推出刘琦为荆州牧,最后刘琦死了,刘备顺理成章接管了大半个荆州。  

孙权当时心里很有怨言,很不平衡,可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益州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粮食丰盈,再加上四面环山,有天险庇护,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孙权也曾动过心思。  

第一个对他提出夺取益州的是甘宁。  

第二个是周瑜。  

孙权不仅动心,也曾付之行动,只可惜,周瑜英年早逝,西征的计划被迫搁浅。  

孙权甚至想过跟刘备一起出兵益州,孙权记得很清楚,刘备当时是怎么答复自己的。  

“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刘备那时言语诚恳,诚恳的近乎哀求,希望孙权不要打刘璋,放他一马。  

一想到刘备此刻的所作所为,孙权双手紧握,气得咬牙切齿。  

“好一个狡猾的刘备,当初你说的多好,我如果要对付刘璋,你马上就会披发上山,归隐山林,一辈子躲山上不出来。可一转眼,你招呼不打一声,自己却带兵去打刘璋了,要把益州占为己有!”  

跟这样的一个人做盟友,无时无刻不在欺骗自己,无时不刻不在防备自己,孙权的心情可想而知。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益州的战局,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杠杆彻底搅乱整个中原的局势!  

“大耳贼,休走!”  

刘循拍马舞枪,目光死死的锁定住刘备,一路杀了过去。  

他虎目圆睁,一双凌厉的眼睛早已变得血红,冰冷的天狼枪沾满了鲜血,一次次无情的刺出,挡者披靡。  

眼前到处都是刘备的兵将,刘循不管三七二十一,枪急马快,出手又快又狠,谁挡在面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又一个敌兵前赴后继的冲上来,刘循长枪舞的飞快,当空横扫,天狼枪带起呼啸的劲风,连砸在好几个敌人的兵器上,撞击声震耳欲聋,爆射出刺眼的火星。  

在刘循惊人的怪力之下,敌人的兵器嗖嗖的脱手飞了出去,一个个东摇西晃,站都站不稳。  

刘循不给他们丝毫喘息的机会,催马上前,一枪一个,噗噗的铁刃刺入肉体发出的声音,掀起杀戮的死亡乐章。  

“挡住他,给我挡住他!”  

刘备见刘循迅速逼近,身边的兵卒一片片的倒了下去,意识到不妙,刘备一边后退,一边催促身边的将士。  

尽管刘备本领也不弱,昔日曾在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年轻的时候,刘备每次打仗也都冲在最前面。  

可现在刘备已经没有那份豁出性命身先士卒的勇气和魄力了,他是一方诸侯,已经年过半百,心里还有更大的野心和抱负,岂能以身犯险,白白送死呢。  

刘循来势汹汹,勇不可当,身边的张任、向存也是如狼似虎,魏延黄忠此刻不在身旁,借给刘备几个胆子,他也不敢上前跟刘循比划两下。  

“杀啊!”  

越来越多的敌兵转身杀向刘循,刘循无有惧色,早已杀的兴起,杀的疯狂,长枪如蛟龙出海,上下飞舞,所过之处,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  

刘循骁勇,张任等人也不示弱,尤其是张任,一条长枪使得出神入化,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次都异常精准的刺中敌人的要害。  

长枪舞的犹如缤纷而坠的雪片,瑞雪叠叠,梨花朵朵,前杀后刺,虚虚实实,变幻不定,靠近的敌兵风吹麦浪一样,纷纷倒地,都是一击致命。  

张任沉稳骁勇,果断坚毅,一边冲杀,一边指挥。  

王虎、邓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