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 瘟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情况,并没有出乎柳安的意料。  

他甚至觉得有些多了。  

眼下春耕过半,即将是秋收和秋耕地季节,这时候出去打仗,家里怎么办?  

所以,有家室的将士纷纷选择了回家,只有少部分无依无靠的,决定跟随大军继续出征。  

北伐大军数量缩减了近一半,这次出征,熊廷弼只带出去了二十五万人马。  

不过,这次的粮草军械丝毫不比进攻后金时的差,朝廷准备的粮草足够大军吃半年之久。  

足以看出,这次朝廷是真下血本了。  

天启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大军再度出征,朝着陕西进发。  

陕西境内有山,名为贺兰山,从那里出关,可直抵蒙古首都察汉浩特南方,避免与喀尔喀等部交锋。  

如果按照正常进军路线,难免会耽搁太多的时间,蒙古诸部完全可以选择不跟明军正面交战,而是改用拖延战术,只要能拖到冬天来临,明军自然会退去。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大军行进的速度并不慢,只用了十天不到的功夫,就进入了陕西境内。  

这一次,熊廷弼依旧是带上了他的黑甲军,有黑甲军在,蒙古的骑兵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但....  

当大军进入陕西境内的时候,发现这里黄土遍天,赤地千里,人烟稀少。  

细问之下才得知,今年又是大旱的年景,不下雨,地里种不下粮食,就算有朝廷的资助勉强饿不死,百姓们还是选择外出,让家里的男丁去别的州府务工,赚些小钱糊口。  

陕西境内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些老弱妇孺,守在家中等候家里男人的归来。  

古时候,男人就是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普通人全家都是围着男人转的,如果男人不在,就要靠妇女支撑起来。  

也有些孩童,平日里嘻笑打闹,饿了就喝点凉水,或者咽几颗耐饥丸果腹,然后继续撒欢。  

这天,位于陕西境北一处高坡上的黄土村外,出现了明军的身影。  

熊廷弼率领着二十五万大军来到此地驻扎。  

此地往北三百里,就是贺兰山了。  

明军已经连续赶了几天路,将士们都很疲乏,熊廷弼跟朱燮元杨俞茂等人商量过后,决定暂且休整一日。  

村子里的孩童纷纷跑了出来,好奇的看着这支熊壮的队伍。  

熊廷弼没有下令进入村子,而是在村外扎营,在知道黄土村的艰难情况后,还拿出了几百石粮食资助他们。  

这一下,村子里的人可高兴的不得了。  

朴实的他们平白收了明军的粮食,自然也想回馈一下大军。  

可家徒四壁的他们,实在是拿不出什么东西来。  

不得已之下,村长只好将注意打到了野味上。  

黄土村别的没有,唯独外面的飞禽不少,地里呢,则是田鼠之类的东西。  

因为干旱,田鼠们找不到东西吃,大多都钻出土地四处觅食。  

黄土村的村民们,肯定不会放过它们。  

这天,村长沈老太爷,在地里下了捕鼠夹,抓了几只肥硕的田鼠。  

略一清洗后,两只放在火上稍微烤了一番,两只炖汤,然后沈老太爷就让人将这些热汤热食送到了军中。  

礼轻情意重,将士们也没有拒绝沈老太爷的好意,接下之后几人分食,然后沉沉睡去。  

到了第二天,这几名将士出现了头晕眼花地征兆,叫来随行的军医一看,军医以为他们是染了风寒,开出了驱寒暖身地方子,让人去拿了药煎服。  

又过了一天,到了大军开拔的日子,熊廷弼刚下令拔营,就听到下面的人来汇报,说是军中出现了呕吐不止的迹象。  

熊廷弼统兵多年,自然是立即反应了过来,他与朱燮元杨俞茂等人赶紧来到大军营地,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前天那几位首先吃了田鼠地将士,脸色蜡黄,身体无力,咳嗽不止。  

而他们所在的营地附近,其他的将士也出现了头晕的现象。  

熊廷弼何等人物?  

他统兵几十年,一眼就看出了将士们的病症。  

“遭了....”  

“瘟疫!”  

朱燮元等人闻言脸色大变,瘟疫。  

他们哪里不知道瘟疫是什么东西,任何人,听到瘟疫二字都会骇然变色。  

军中发了瘟疫,后果不堪设想。  

熊廷弼几人立刻捂住口鼻退出营地,下令道:  

“封锁此地!”  

“停止拔营!”  

“任何人不准出入!快!”  

“违令者斩!!!”  

一连数道军令下达,感染了瘟疫的将士们被隔离开来。  

这时候熊廷弼本应该下令防火焚烧,以杜绝隐患,但他实在是于心不忍。  

因为那里面,可是有两千名将士啊!  

哪个将领能狠下心,将他们活活烧死呢?  

“熊将军,此事不妙,咱们怎么办?”  

大帐中,朱燮元脸色苍白,目光惊恐地看着上首。  

熊廷弼面沉如水,脸色阴暗:“先暂停几日看看状况。”  

秦良玉闻言皱眉:“将军,这瘟疫可不是好惹的,谁也不知道军中还有没有其他人被传染,这时候咱们决不能心慈手软!”  

“应立即放火焚烧,不然等到事态演变恶劣,积重难返啊!”  

杨俞茂赞同的点头,他也不想放弃那些将士,但...  

瘟疫实在是太恐怖了。  

每一次出现瘟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