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商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哪一院都去,可也哪一院都不去。”  

徐鸿儒打了个哑迷,微笑:  

“在下只是想看一下,柳太师创建的寒门学府,与国子监有何不同之处。”  

柳安点头:“阁下尽管自便,寒门学府的大门对任何人都敞开。”  

徐鸿儒端起茶杯小嘬一口,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在下听说,陛下意欲起兵征讨蒙古?”  

柳安诧异的瞥了他一眼,没想到他消息如此灵通。  

要知道刚才在席宴上,朱由校才决定的出兵。  

这才多久的功夫?  

徐鸿儒就已经知道了。  

“阁下从何处得知的这个消息?”  

“柳先生不必猜疑。”  

徐鸿儒含笑摇头:  

“现在京师都在谣传此事。”  

“毕竟如今朝廷刚逢大胜,气势鼎足,就算是乘胜追击,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  

柳安眼睛微眯:“但是什么?徐先生单说无妨。”  

徐鸿儒沾了点茶水,在红木桌上轻轻写下一个“稳”字,然后收手入袖,含笑不语。  

瞬间,柳安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斟酌熟虑半晌后,柳安才开口道:  

“徐先生是以为,此战打不得?”  

“非打不得,而是万万不能打!”  

徐鸿儒抬头望向门外,洪峰在门外看守,保证房中的谈话没人可以窃听。  

确定这一点之后,徐鸿儒才继续说道:  

“朝廷现在刚得大胜,可谓众望所归,气象不凡。”  

“就连蒙古林丹汗那厮,都要畏惧明军锋芒,退避三舍。”  

“可却有一点,柳先生不可不疑虑。”  

“愿闻其详。”柳安说。  

徐鸿儒看向徐雅茹,笑道:“这个问题,在下还是跟小女商讨过的。”  

“小女的意见,跟在下一样,不妨,就让小女来代言吧。”  

柳安看向徐雅茹。  

徐雅茹目光灼灼的看着柳安,红唇轻启:  

“虽然现在朝廷要银有银,要粮有粮,兵马齐备,可以雄图天下,但有一事不得不防。”  

“此事便是关乎民。”  

柳安颔首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徐雅茹得到鼓励后,笑了笑:  

“家国天下,家尚在国之前。”  

“如小家不安稳,又谈何大国?”  

“现如今天下多灾多难,朝廷起兵伐金,鼓舞士气,振奋民心,乃壮举也。”  

“可在得胜之后,理应休养生息,与民为乐,巩固根基,只需五年...不,三年时间!”  

“大明将国库充盈,粮仓满溢,兵精粮足,届时,可以中原为根基,着水师出海,战洋人,开辟航路,争锋天下!”  

“可如今若是连番大战,势必会劳民伤财,动摇国之根本。”  

“此乃不智、不明、不善之举!”  

柳安闻言开怀大笑:  

“说得好!”  

“真没想到,雅茹姑娘竟有如此眼光,老夫真是低估你了。”  

“柳先生是同意小女的说法吗?”  

徐鸿儒问道。  

“当然。”  

柳安看向徐雅茹,笑着说:  

“雅茹姑娘这番话,说的极是,老夫也以为,现如今当务之急是垦辟荒野,居民定丰,乃国之大事。”  

“如果不顾百姓,强行出兵,恐生弊端。”  

徐雅茹说的没错,在土豆红薯没有普及的时候,大明的粮食产量始终提不上去。  

好年景暂且不说,遇上灾年了,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而现在小冰河时期愈演愈烈,丝毫没有停息的征兆,柳安也很清楚,小冰河时期还将持续几十年。  

不过只要有了红薯土豆这般高产量的作物,倒也能安稳渡过。  

怕就怕朝廷这时候挑起战端,靡费巨资不说,粮食的供应也成问题。  

市面上的粮食就这么多,朝廷有钱,买走了粮食,就势必会导致粮食提价,普通百姓买不起粮食。  

就算官府调控价格,不让奸商趁机提价,市面上的粮食也是不够吃的。  

这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地里没粮食,百姓也吃不上粮食。  

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偃旗息鼓,不动兵戈,开始屯田开垦,扩大农田基数。  

这样过个一两年,等土豆红薯彻底普及,百姓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可以思考进军的事情了。  

不是柳安说丧气话,他是真不看好朝廷的决断。  

他也有心劝诫,魏忠贤也是一样。  

但朱由校现在被大胜蒙蔽了双眼,根本听不进劝告,甚至一心以为李春烨等人的话是对的。  

柳安在劝说几次无果后,也只能打消了念头。  

实际上,虽然连番进军会劳民伤财,但只要速战速决,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  

只要能像攻伐后金一般,两个月内拿下林丹汗的话。  

“既然柳先生知道这些,为何不阻拦呢?”  

徐鸿儒疑惑不解地看着柳安,不明白柳安为什么会在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连他都能看到的后果,柳安难道看不见吗?  

柳安苦笑了下,说道:“老夫当然劝过陛下,可陛下现在听不进老夫的建议,一心想要平定北方。”  

“满朝文武,同意出兵的不在少数,他们都想名垂青史,又怎么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罢了,其实只要不发生意外,朝廷也能承担的起后果。”  

闻言,徐鸿儒不再说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