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思考(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华老爷子的葬礼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重新回到了原本轨迹上的益州,在此刻是显得无比风平浪静。  

刘禅主导的修路筑道计划,现在于蒋琬的领导跟邓芝,费祎董允三人的协力辅助下,正是进展飞快眼看着益州北部诸郡的道路都将要连通起来。  

甚至于蒋琬都已经开始着手于建设连通汉中武都两郡的栈道,虽然现在也仅仅只是一个粗略的提议罢了。  

要知道栈道跟弛道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个修建于山涧之中临渊之侧,艰险难度可是要比平路筑道强出太多太多。  

当初刘禅让蒋琬于梓潼郡修路直抵汉德县便停止,也不外乎是因为在往前继续修路便是进入到了栈道的范围原因。  

就以之前的人力物力财政方面,是不足以支持蒋琬进行栈道的修葺计划。  

若是非要强行要重新搭建修筑栈道,恐怕那些个本来还安分的世家也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到时候原本还算是平衡的局面被打破,惹出来一些有的没的的幺蛾子,这可不是刘禅愿意看到的事情。  

归根结底,还是栈道的意义在那些出钱出人的世家门阀眼中,远远比不上连通益北诸郡内各部的弛道重要!  

行商走市当以快捷迅速为主。  

而栈道不论再怎么修葺改建,其上的路程速度基本上也没什么变化,那是跟平路行舟完全为两码事。  

若是说能够在蜀中跟汉中之间打通一条平坦的通路,其间完全不存在行走于崖壁之中的栈道,可以让商队快速且无阻碍的同行过去。  

那这些唯利是图的世家门阀怕是巴不得见到刘禅将注意力放在栈道上,毕竟益北商圈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大。  

能够分润的利益本身就是有限度的,哪怕是修筑的弛道可以凭空增添三分,但也早就明码标价的划分给了各家。  

然而于汉中贸易互市频繁来往可又是一张新的画饼,本身是有些世家甘愿冒险和浪费人力物力去跟汉中连通。  

这样自然是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其危险性很高但是能够得到的利益也一样是成正比的。  

然而此道终归是少数人会做出的选择,真要说所有世家都蜂拥如此,那是不可能的!  

可若真出现了那种宽敞无阻碍,没有任何危险的道路,恐怕所谓蜂拥而至都毕竟是说少了。  

这些世家门阀中人的眼睛里,怕不是个个都闪烁着贪婪无比的目光,那就跟饥饿的狼群在冬日里见到了猎物一样,双眼冒着绿光怕是死不罢休…  

可这种想法终究并没有实现,所以现实的结果就是世家门阀根本不会支持刘禅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专心致志的将注意力放在原本的修路筑道计划上,这才是那些世家门阀所乐于见到的。  

别真以为这些又是出钱出粮,后来又被刘禅‘劝说’出人的世家门阀都是不情愿被胁迫的。  

要知道这连通益北的弛道如果重整修建完毕,这些人所能够获得的利益也不在少数。  

有这一点前提在,那世家门阀还有什么拒绝的道理?  

刘禅现在表面上是架着世家门阀在完成自己的计划。  

可是往深了算计,刘禅跟世家门阀之间的关系,其实跟合作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唯一的不同点,可能也就是刘禅会因为修路筑道一事获得的利益更多更大也更直接一些,是要比那些世家门阀的个体远远超出的。  

并且作为益州内的实际掌权者,刘禅哪怕只是个继承人少主身份,却也一样不是这些世家门阀可以所以拿捏的。  

真以为刘禅前后两次的立威是假的不成?  

李家雍家的废墟残骸依旧,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大可以去观摩观摩,然后再从心的仔细考虑一下,到底要不要因为这点利益就选择跟刘禅,或者说直接跟刘禅背后的刘备翻脸…  

维持着平衡的状态下,益北内现在的这些世家门阀倒也还算是消停,没有哪个不要命的胡乱折腾。  

早年天下纷乱不休之时,举家搬迁到益州来的这些个世家门阀,基本上都是不太想要参与进入纷争之中的。  

这些人所图不大基本上只关心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上,威胁性其实并没有多少。  

但这也是要分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  

若是自家老爹不是以益州为根基若是荆州现在并非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多那么一点点的话,刘禅也不至于对这些个益州内的世家门阀有什么别样的想法了。  

要知道这不大的蜀中汇集起来的世家门阀数量可是要比某些州郡多出了太多太多。  

益州本土的世家跟刘焉父子所依仗的东州一脉,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不管不顾的中立骑墙派。  

这些世家真要轮算起来,其数量比什么豫州兖州这等中原之地都要多!  

当然了现下的益州世家中着实是有一部分从中原北地乃至于西北等地迁移过来的。  

这些世家的祖地可能并非在益州,但就当前天下三分的局势来说祖地不祖地的也只能等到天下重新太平恢复一统了再说。  

那换句话说,这些世家门阀将益州当做是新的根基所在,自然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想要强行扎根进来,就自然免不了跟本土势力的一些斗争。  

而导致现在这些益州世家的表面和谐却也离不开前次刘焉的大肆杀伐跟老爹刘备入蜀时带来新的外部势力所致!  

内部纷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