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回国日常(一)(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寒回国第二天,早早的就醒了。  

在青道高中棒球部的宿舍生活了一年半,张寒的生物钟,早已经成为了习惯。  

到了四点五十,他必醒。  

张寒起床以后,没有惊动家里任何人,自己围着小区,跑了十圈。  

然后用自己带来的球棒,练习了两百次挥棒…  

出了一身汗,洗了澡,简单的吃了几口早饭,张寒决定补个回笼觉。  

他还没能躺床上,舅舅家的蓝翔,不请自来。  

“表哥,你在东京留学,会打棒球吗?”  

“会一点。”  

张寒说道。  

他还以为,表弟知道了他在东京的事,特意来找他询问。  

关于他在东京取得的那些成绩,大陆网上的媒体也有一些报道,但报道的密度并不大。  

再加上是棒球类型的新闻,很多人看到标题,就直接选择了无视。  

因为妹妹的关系,张寒当天就在手机的新闻媒体上,找到了一篇关于他自己的报道,点击有十几万,回复三百多条。  

看得出来,即便在老家这里,他也已经有了些知名度。不过这些知名度,究竟有多少是因为他在棒球上取得的成就,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在之前,张寒因为颜值的关系,就已经有了一席之地。  

“上过新闻媒体的热搜呢,虽然排在最后一个。”  

妹妹说这个的时候,非常得意,就好像她的哥哥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  

可实际上,张寒回家两天,一个认出他来的,都没有。  

那可是足足十几万的点击量,而且这还是其中一篇报道,所有的报道加起来,两三百万的点击量还是有的。  

如果是在东京,这样的点击热度,即便做不到家喻户晓,走在路上,也应该能被人认出来了。  

张寒刚出名的时候,也就是去年夏天,他跟着球队一块打进甲子园的时候。  

网上关于他的报道,点击总数就三五百万的样子。  

张寒走在路上,很多认出他的大叔大婶,都会对他攥拳头挥手臂,做个加油的动作。  

“加油!”  

“我会看你比赛的。”  

更不要说,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了。  

虽说那个时候的张寒,在东京没有大红大紫,但也算小有名气。  

现在在老家,同样是两三百万的点击,张寒却完全没掀起任何浪花。  

“说得好像人尽皆知一样,实际上不还是籍籍无名的小透明。”  

好在张寒的心态良好,他也知道想在老家靠棒球这边出名,几乎是不可能的。  

“没办法,我们国家太大了!在东京两三百万点击,几乎每二三十个人,就有一个人看了你的报道。从电视机和视频上看你报道的人,会更多。当然很容易被认出来!”  

“在我们这,足足有十四亿人呢,就算那两三百万个点击的人,人人都记住了你的长相,也不过就几百分之一而已,概率很低的!”  

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看过报道的人,看完以后也就忘了。  

参加过选秀的蓝雨,对这一点可谓是深有感触。她在她们组合里,都不是人气最低的一个,微博上的粉丝,足有七八十万。  

可是走在大街上,依旧很少被人认出来。  

就算是她们组合的队长,拥有大几百万粉丝的流量后起之秀,走在大街上,被认出来的时候,也不是很多。  

别看她们每次做活动的时候,前呼后拥的好像很热闹,甚至还找了十几个保镖保护。  

但实际上,根本没那么多人找她们。  

就连加油的粉丝,差不多三分之二,都是公司花钱雇来的。  

想要在华夏混出国民度,实在是太难了。  

哪怕是知名的篮球明星足球明星,除了自己的粉丝之外,绝大多数普通人,也都不认识他们。  

至于那种因为太红,连超市都不能去的大明星,其实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  

蓝翔突然找自己,张寒下意识的认为,他可能是看到了网上的报道。  

关于自己在东京的一切,张寒不是喜欢吹嘘的人,所以他不会主动去说。  

蓝禾和蓝雨,更没有要主动炫耀的习惯。  

这或许也是他们家骨子里的传统。  

所以张寒唯一能够想到,表弟蓝翔找自己询问棒球的理由,就是他自己看到了手机上的报道。  

实际上,报道的热度已经下去了,不管是点击还是回复,增长的速度不及最开始的十分之一。  

尽管甲子园决赛,只过去了两天而已。  

在这个信息超级爆炸的时代,除非真的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的新闻热度,都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太好了!我们棒球队今天正好缺个人,你来帮忙吧。你就当外野手,放心球一般不会打到那里去。拜托!”  

“你也打棒球?”  

张寒很惊讶。  

他之前还真不知道,蓝翔竟然也会打棒球?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会打棒球的蓝翔,竟然不知道自己?  

“哎呀,我哪里会打棒球?还不是他们人不够,非拉我去,说要一块成立棒球队,做星河中学棒球道路上的开拓者。总共就十个人,连个球队经理都没有。要不是跟高杰关系好,我说什么也不凑这个热闹。看着棒球飞来飞去的,我老感觉那球会砸到我身上。”  

“你们一群初中生打球,我一个高中生加入,不好吧?”  

张寒兴致缺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