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仕湖,那照你这样说“积善”,就是“积德”。那如何叫做积善呢?”林振翔继续问道。  

“我说说我的理解吧!左传里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人要积大善,积大德:那就是“三不朽”。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  

怎么理解“立德”呢?如孔子般传道授业,为万世师表,那自然是“立德”。如“岳飞”,“文天祥”等。忠君爱国,抵抗外族。哪怕是被国君冤杀,或者国家灭亡了也绝不投降,用自己一生的事迹和生命,向后世人演绎一个“忠”字,这也是立德。  

怎么理解“立功”呢?那自然是创造出一番事业,比如为政一方,造福百姓,就是立功。修路架桥,方便百姓,也是“立功”。  

怎么理解“立言”呢?如古代文人,留下几篇传世文章。让后世读了能警醒,能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这叫做立言。  

当然,这是我对于如何“积善”、“积德”的粗浅理解,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曾仕湖如此说道。”  

“你这理解还叫粗浅啊,简直叫做独树一帜了。但是你说的那些都是大圣人,大英雄,大文人。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得到呀…?”林振翔听曾仕湖说完后,又如此问道。  

“那我们又看回乾卦第一,我认为他的这些卦,所谓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是每一卦的卦名。比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些是每一卦的卦辞。而:“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个“象曰”是对每一卦卦辞的解说。  

我个人理解,易经里的每一卦并没有好坏,而是讲一个人,处在那一卦的位置,具体应该怎么做。  

比如“初九:潜龙,勿用。”我的理解是:这个时候还是潜伏的时候,不适合做事,如果去做反而倒容易出问题。  

打个比方吧,我们明天起来要砍树,但一定要天色发白才能进山。而不是半夜两三点就去,半夜两三点去就容易出问题,踩到蛇啊,被树压啊!半夜两三点呢,就是“潜龙,勿用”的时候。”曾仕湖说道。  

“嗯!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继续,继续…”林振翔见曾仕湖解这部“天书”,好像也不完全是信口雌黄。  

“那前面的说清楚,后面的也好理解了。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这个时候,龙不再潜伏了,而是已经‘见在田’了,等于我们去砍树,天亮了,大家应该进山了。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经里面都解释得很清楚了。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这个‘子曰’,应该是孔子对这段话的解释。‘进德修业’。我认为就是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建功立业。‘忠信’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修辞立其诚’是建立功业的具体方法。当‘知’‘至之’的时候,就可以‘言几’了。这个‘几’我认为是通假字,通‘机’。意思是事物发生之前的征兆。所以要:“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九三’这卦总的意思是:君子必须时时刻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种小心谨慎的心态,如果身居上位,不能骄奢淫逸;如果身居下位,也不能怨天尤人。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这种慎独的心态,虽然有危险,但不会对自己产生危害”。  

“好,好!不愧学霸,天书的密码都差不多被你解开了,好像确实有点像那么回事。那‘上九:亢龙有悔’又怎么解释呢?”  

“所谓的‘亢龙有悔’,一个‘亢’字,就好理解了,‘亢’酒喝多了就亢奋,亢就是过了。易经里面也解释得非常好啊: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什么叫做:知进不知退,就好比开车,只知道踩油门,享受驾驶的激情与快感,却不知道踩刹车。什么叫做知存不知亡。就好比我们中秋拿回家那几只野鸡,只顾着吃套子里那几粒玉米,不知道吃了会大祸临头。“亢龙有悔”。就是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如日中天,其实巨大的危险潜伏在其中了…”  

“能说出点具体事例来论证吗?”林振翔又问道。  

“可以,先举一个大例子,再举一个小例子,大例子是:  

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帝奋六世余烈,举秦国之兵:灭韩,灭赵,灭魏,灭楚,灭燕,灭齐。  

正如贾宜过秦论所说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