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追杀多尔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达撤退命令的多尔衮,也是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  

他不是没想过带兵冲杀。  

在多尔衮的心中,想过了许多问题,比如这样恐怖的弩箭,明军五千人马,装备了多少?  

两次交战过后,还剩多少?  

万一对方的箭矢已经所剩无几了,要是错过了这次机会,下次明军准备充足,到时在战场上对上,旗人必然死伤惨重…  

可他不敢赌啊!  

如果猜错,自己带军冲锋,首先就得和已经吓破胆的数千正白旗骑兵碰上,到时候军阵一乱,明军随即掩杀而来,他们虽然人多势众,却也难敌那铺天盖地的箭雨。  

一旦陷入明军密集而又犀利的弩矢之中,必然会落得和豪格一样的下场。  

加上军心浮动,明军又强势冲锋,多番考虑之后,多尔衮才下定决心不战而逃。  

对于骁勇善战的多尔衮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  

可受辱总比掉脑袋强!  

人心思动,连多尔衮都忐忑不安,更何况是其他的骑兵。  

听到多尔衮的命令,这些人顿时如蒙大赦,快速调转马头跑路,恨不得胯下战马多长几条腿!  

“别让他们跑了,为大明百姓报仇,冲。”  

伴随着江帆的呼喝,三千锦衣卫和两千神机营的士兵都挥舞马鞭,发起冲锋。  

这一次进攻,众人热血澎湃,他们手中的诸葛神弩都改为点准度极高,几乎箭无虚发。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利箭,正白旗和正红旗的骑兵根本抵挡不住,不断有人中箭落马,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死伤两千多人。  

部分没死的,江帆并没有下令补刀,只是策马踩踏而过,能够活下来算他们运气好。  

毕竟他的目标是后金主力,个别旗人无足轻重。  

“褚英,你带五千正红旗断后。”  

多尔衮知道现在的情况不利,如果演变为全面溃逃,旗人死伤难以估量,只能选择弃卒保帅,让同父异母的弟弟褚英殿后。  

褚英闻言,如遭雷击。  

现在殿后,那就是去送死!  

可军令如山,他如果不听,现在可能就会被多尔衮斩杀,就算能够活着回去,也会被军法处置。  

无奈之下,只能带领五千正红旗的断后。  

“草原的勇士们,我们要在这里与明军决一死战!”  

褚英冲着远处怒吼一声。  

他身边的大将也纷纷拔刀出鞘,准备迎战明军。  

他们都知道,此战凶多吉少,但为了给更多人争取活命的机会,他们必须一战!  

“杀――”  

随着一声大吼,五千正红旗骑兵齐声呐喊,手中长矛大刀挥舞起来,向着江帆带领的军队发起反冲锋。  

“悍勇,不过,可惜了!”  

尽管身处不同阵营,但江帆还是佩服这些敢于断后之人的决心。  

不过他不会因此手下留情。  

“杀!”  

很快,双方展开激战。  

准确地来说,是单方面的杀戮。  

旗人的弓箭手们虽然在箭法上有独到之处,但是他们一次只能射出一支羽箭,而且距离最远也就能射百步。  

由于诸葛神弩的弩箭射程远、杀伤力大,所以两军对战,明军几乎全员无损。  

交战没有什么悬念,哪怕正红旗的骑兵悍不畏死,前仆后继,顶着盾牌冒死冲锋,也没能突进到明军五十米的范围,就被弓弩和鸟铳射杀。  

一场战斗下来,十分钟不到,五千正红旗全军覆没。  

明军一方除了几个倒霉蛋马匹受惊,跌落下马受了点伤外,无一人战死。  

如此战绩,不说绝后,但绝对空前。  

“痛快!”  

陆文昭很是兴奋,他从来没想过战争会如此轻松。  

想当年的萨尔浒战争何其惨烈,再看今天这一幕,他觉得时代真的变了。  

如果当年大明有诸葛神弩,或许如今的草原各族早就过上了载歌载舞,没了战争的生活!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看着战场中尸体堆积成山一般的景象,三千锦衣卫和两千神机营士兵只觉扬眉吐气,欢呼之声此起彼伏。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战场之上,本就是你死我活。  

站在大明的立场,他们不会同情敌军,当旗人举起屠刀之时,就注定死在屠刀之下。  

接连几次大胜,明军气势更加强烈,让所有人为之热血沸腾。  

江帆见自己麾下将士们士气高昂,心中更是欣慰。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只有把这些后金之人打痛,打服,战争才会彻底结束。  

“兄弟们,继续向前冲,此战过后,尔等必将扬名天下!”  

江帆望着远处正在拼命逃窜的后金骑兵,大声喊道。  

“杀呀!”  

“驱除建奴,还我山河。”  

辽阔的草原上,五千明军追赶着两万多后金骑兵跑。  

一时间陷入僵持。  

双方都人疲马乏,体力消耗极大。  

尤其是后金军队,他们本来打算伏击明军,隐藏绕了远路,一路追赶至此,战马本就疲惫不堪,此时被明军的武器震慑,军心溃散,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  

而明军却依旧穷追不舍,似乎不将对方消灭誓不罢休。  

“这些明狗怎么还在追?”  

多尔衮一鞭子抽着马背上,回头看着追逐而来的明军,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