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因地而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秩序这东西,是暴力之后的产物,只有唯一存在的绝对暴力机关,秩序才会产生。  

而此时站在李温一方的灾民,就成了这个唯一存在的绝对暴力机关。  

将仅剩的力气发泄后,余下的灾民老老实实的排队领粥,秩序就这么产生了。  

而那几个抢粥的人,却如死狗一般趴在地上,有出气没进气,比一块写字的牌子更生动的告诉所有人,不守规矩的下场就是这么惨!  

更多的灾民从灾区赶过来,看着趴在地上的那几个人,互相打听着,知道原委后,本还有同情,现在却狠狠的往地上淬上一口,并骂上几句活该。  

很多人已经在空地上搭起棚子,准备过夜,也有很多同乡聚集在一起,相互照应。  

李温望着黑压压的人群,心中也有些发怵,自己手底下就这么两个人,虽说已经杀鸡吓过猴了,可谁也保不齐这么多人中没有斗狠的!  

“老道,得想想办法,人越来越多,你让大憨把没什么要紧事的兄弟叫回来,这粥锅不看不行,从船上推下一门炮,所有人都挎上刀!”  

赵老道明白李温的意思,点头答应,转身离开就去寻孙大憨!  

没多久赵老道就跑回来,孙大憨跟在后面,紧皱着眉头,来到李温身旁。  

“大少爷,大憨那头出点事!”  

孙大憨原本憨厚的表情带着愤懑,黑脸有些涨红,紧皱眉头,咬着牙不说话。  

李温赶紧把孙大憨让进屋中,详细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孙大憨带的几个弟兄,家中都是余姚县的自耕农,本来今年可以算是个丰收年,夏粮还没等收,一场大水把一切都毁了,  

家中的余粮因为给新粮腾地方也都卖了,这一下子就没了粮吃。这还不算,年初在地主家里借了银子买种,大灾之后颗粒无收,借地主家的银子也就还不上,只好把家中的地抵给地主。  

李温想想,这也没什么错啊?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没银子还那就拿地还呗!  

但是他不能这么说,只是开口说为什么没来找自己,自己定会帮兄弟们度过这难关。  

孙大憨轻轻叹口气,,“东家,我们都知道您仁意,本来就照顾我等,不想再麻烦您!”  

“就是那该死的吴老财,本是十几俩银子一亩的好地,他硬生生的压成三两银子,有的人十亩好地就卖了三十两银子,去掉本息,也就能拿到手十多两银子!唉!”  

这么一说李温就明白过来,明显是大户趁着闹灾,故意压低地价,逼迫农户卖掉自己的土地,以发天灾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如今,事情发生在自己手底下人身上,自己不能不管。  

“现在怎么样了?”  

“吴大财主的管家正带着人,逼农户卖地!”  

“你所说的吴大财主叫什么?”  

“叫吴连山,还有张有财,李大富!”  

气的李温猛的一拍桌子,他没想到,本以为吴连山只是个抠门的守财奴,却不知竟然是这么一种吃人不吐骨头主。  

“走我们去看看!”  

李温吩咐赵老道看好家,按照他之前说的,找人从船上弄下一门炮,守着粥锅,而他自己跟着孙大憨前去会一会吴连山。  

孙大憨和他带的十几个弟兄都是附近人,一直跑海,但是其中有几个弟兄,家中有地,但是亲兄弟哥们多,地少,不够养活一大家子,所以出来跟着孙大憨跑海。  

这几个水手弟兄的家在赵家湾,靠着一条赵家河。赵家湾地好且平,属实是一块好地方,怨不得吴连山看上了这地方。  

大水过境,农田被毁,现在路上还都是未干透的泥巴,一进村口,就看见一大群人挤在一起,隐隐约约听着哭喊声。  

走到跟前,却看见是一群凶神恶煞的打行,或拎或杵着刀枪棍棒,在里面是一群无助的农户,声泪俱下的祈求着,讨好着。  

在农户的对面站着一个老头,不是吴连山,而是吴连山的管家。那管家背着手,挺着胸,昂着头,眯缝着眼睛,面对祈求的农户不为所动。  

那管家前面还站着一个人,大呼小叫的威胁农户,让他们赶紧签字,或者给钱!这个人李温也见过,就是那个在自己支棚子收粮时,找自己打听消息的瓜皮帽伙计。  

“你们一个个的别都跟哭丧的是的,赶紧按上手印拿银子,要不就赶紧连本带利还银子,老子没功夫跟你们墨迹!”  

“老爷,求求你给我们一条活路吧,这银子给的实在是有些少啊,你叫我们以后该怎么活啊!”  

“怎么活那是你们的事,识相的赶紧按手印,后面拎刀的可不是吃素的!”  

那瓜皮帽伙计掐着腰,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吆喝,真是怪哉,围着这么多人是在唱戏?”  

李温背着手迈步走进人群中。  

“唱你个鬼头戏,唱戏,你特么的是谁?”  

瓜皮帽伙计张嘴就骂,他看眼前的年轻人面熟,可却想不起从哪见过,不过管他见过没见过,自己身后站着打行,自然不怕。  

打行是明代给人充当保镖或者打手的行帮,多是街头无赖,游手好闲的少年,和常说的古惑仔差不多。  

瓜皮帽伙计不记得了李温,可吴连山的管家认识李温。  

本来好似不关己事,背着手站着一边的管家,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何李温会跑到这里来。  

但是他却不能装作不认识,主动走上前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