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渡劫(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火熔山上空,风云突变!  

漫天腾舞的烈火被突然出现的乌云压下,顿时没了狂嚣的气焰。  

朱有道心中一紧,天劫终于到了!  

金丹之劫一共有九道劫雷,这既是机缘,又是考验。  

修行本就是逆天而行,要么在劫雷中蜕变,要么在劫灰中永眠!  

只要想再进一步,天劫就避无可避!  

有火山的干扰,其他人看不到火焰中的景象,但朱有道眼中青光如芒,用灵眼秘术把一切都尽收眼底。  

在他眼中,一个火红色的身影正虚立在火山口上,仰首望天,没有一丝畏惧,反而跃跃欲试,像是在邀天一战!  

这就是谢晓红,无惧任何挑战!  

上天很快就应战了,一道紫色的雷光携着无穷威能,如利剑一般划天而下,直劈下来。  

谢晓红好像在长笑,挺起胸膛,只是顶了一层火焰护盾,就这么硬挺挺地把第一道劫雷接了下来!  

结果是,她被劈得浑身焦黑,像一截木头,直挺挺地跌进了火山口中!  

朱有道以手掩面,在心中破口大骂:这个傻女人,出来之后饶不了她!  

为了谢晓红渡劫,朱家上下翻遍了朱家、禺秀宗、神秀宗的典籍。  

朱有道还去了白玉宫,把白龙王的藏经阁翻了一遍。  

作为修真路上最大的障碍,修真界关于渡劫的经验没少记载。  

前人总结出无数渡劫经验,为了稳妥起见,大多都要前重后轻!  

也就是说,渡劫的前半部分,先以阵法削弱劫雷的威力,然后用法器来顶伤害,尽可能保全自身;在后半部分再视情况借劫雷淬炼身体!  

这样可以保全实力,防止渡劫中发生意外,无力应对。  

这一套渡劫策略,朱有道之前和谢晓红千叮咛万嘱咐。  

但她显然没有放在心上,第一道劫雷就硬来硬地用身体去硬扛。  

少倾,谢晓红摇摇晃晃地飞出火山口。  

她吞了一颗鲧元丹,治疗被劫雷劈得麻木了的身体,然后嘴一张,喷出一面巴掌大小的旗子。  

这面小旗似乎由火焰组成,见风就长,瞬间就长出十来丈见方,在谢晓红身周绕了一层又一层,把她严严实实地裹在了里面。  

熊熊烈焰在肆无忌惮地燃烧,让谢晓红周围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  

这时第二道劫雷劈下,正中火球!  

火焰四处飞溅,离火焰罡旗毕竟是新炼成的法宝,祭炼的火候还浅,被劫雷一击就破,劫雷穿透旗子,又一次把谢晓红劈进了火山口,但有离火焰罡旗挡了一下,她这一次受创其实不大。  

她很快又飞了出来,手一招,把离火焰罡旗收了,吞进肚子里温养去了。  

朱有道暗暗点头,离火焰罡旗果然没让人失望,被劫雷击中,虽然有所受损,却不伤根本,温养祭炼一段时间就能修复。  

而且得了雷火淬炼,它的品质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成长的潜力更大了一分。  

但硬接了一道劫雷,已经是它的极限了,如果不知轻重的继续用它渡劫,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彻底损毁,什么都不会剩下。  

谢晓红虽然莽撞,却很珍爱这件法宝,哪里还舍得再拿出来?  

眼见第三道劫雷降临,谢晓红终于驱动法阵阻了劫雷一下,把雷火威力削弱了三成,然后放出一面龙鳞形状的盾牌,把这道劫雷给挡了下来。  

朱有道暗暗点头,谢晓红总算没有虎到家,没有和劫雷硬刚到底。  

火熔山上劫雷降临,定州方向也有一大群人在观望。  

为首之人是个长须的瘦高中年,此人就是凌风剑派的掌门许凤年。  

谢晓红要渡劫,神秀宗的人提前许多天就在火熔山布置准备。  

作为附近最大的势力,凌风剑派不可能察觉不到。  

所以,渡劫的征兆刚出现,许凤年就召集了凌风剑派下面的附庸家族,带人到了火熔山附近!  

见自家掌门还在观望,一名弟子出声道:“神秀宗的人开始渡劫了,掌门,我们要不要动手?”  

许凤年点头:“神秀宗是一头饿狼,成立不过短短几十年,就靠吞食其他势力迅速壮大,如果让他们出一个金丹修士,就能威胁到我们凌风剑派了!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发生,所以,咱们不能让其渡劫成功!传令各附庸家族,让他们先上去试试神秀宗的防护力量!”  

“是!”  

下面的人得到命令之后,开始组织被征召过来的十几个小家族,驱使着他们朝火熔山冲击了过去。  

对于凌风剑派的反应,朱有为早有预料!  

实际上,这些年来神秀宗一直与凌风剑派下面的附属势力在暗中接触!  

在此之前,朱有为就私下联络了他们,劝这些小家族不要为凌风剑派效力。  

这些小家族并不愿为凌风剑派去拼命,但又不敢违抗他们的命令。  

从表面上看,凌风剑派比神秀宗强大,他们更不可能帮助神秀宗。  

朱有为也知道这些情况,所以他告诉这些小家族,神秀宗有覆灭凌风剑派的力量,让这些小家族保持观望就行。  

因此,当这些小家族的人被凌风剑派驱使着上了火熔山后,朱有为就派出力量相当的人手去把他们拦了下来。  

双方一接触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其实表面上看着打得火热,实际上双方都各自留了一手,没有下死手。  

凌风剑派有两名金丹修士,一个是掌门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