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天下一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其实吴三桂攻克金陵,将江南半壁江山全部拿下,清廷财政就失去了一半财源,前后两次北伐战争,更是将家底几乎全部耗光。  

此时财政枯竭,已经再也无力支撑第三次战争了。  

清廷从上至下,全都弥漫起一股悲观的情绪,朝堂上大半勋贵势力,全都萌生退意,想要搜刮一批金银珠宝,卷款逃回关外。  

康熙皇帝独木难支,对眼下局势渐渐绝望。  

他不是没有想过办法。  

一边让韦小宝找寻“关外宝藏”,一边派人联络蒙古、西藏、甚至是远在寒冷北方的罗刹国,想要借来兵马,抵御甚至消灭吴周势力。  

结果,全都失败了。  

关外宝藏确有其事,乃是摄政王多尔衮所藏,地点就在关外鹿鼎山。  

只不过——  

当年正蓝旗旗主嘉坤,战死遗留的那本四十二章经。  

恰恰被吴三桂所得,早就被张信毁掉了,所以康熙皇帝、韦小宝根本凑不齐整幅地图,自然也就找不到“鹿鼎山”的所在。  

而蒙古骑兵呢?  

老实说,自从吴三桂建国,张信两次北伐,原本与吴三桂结盟的葛尔丹,就渐渐心生忌惮,害怕又一个大明崛起,背弃盟约,北逐蒙古。  

所以他在犹豫,他在摇摆,不断在大周、大清之间盘桓。  

就在这时,葛尔丹王妃,突然发挥了作用。  

他的王妃不是别人,正是九难师太的徒弟,阿珂的大师姐‘阿琪’,张信立即派人与阿琪联络,告知阿珂、九难师太的处境。  

师妹阿珂成了大周德妃,师父九难师太被张信囚禁。  

阿琪无奈之下,只能成为张信助力,不断劝说葛尔丹,还信誓旦旦说,大周定鼎中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劝葛尔丹不要自误,给蒙古王庭带来灾难。  

葛尔丹脸色一变,更是犹豫不定。  

对清廷派来的钦使,虽然心有动摇,却总是下不定决心,不敢派兵相助。  

至此,清廷就失去了破局的机会。  

西藏的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更是早在吴三桂为平西王时,双方就在边境互市,换取茶叶马匹等重要物资,就更是对清廷视而不见了。  

一时间,康熙小皇帝举目四顾,竟是独木难支,八方无援的窘境。  

就在这时,张信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了。  

长江江面,战船如云,炮火连天。  

张信御驾亲征,对此次北伐充满了信心。  

五十万大军,单单神机营就有十万,无数炮火支援,北岸清军怎能抵挡得住?他此次势必登陆北岸,率师北上,光复北京!  

“轰轰轰~”、“轰轰轰~”  

一枚枚炮弹发射升空,落到长江北岸的敌营中,土地炸开大坑,气浪翻滚升腾,惨叫声此起彼伏,无数清军葬身火海。  

场景恐怖,宛如地狱!  

这场渡江战役,从崇文七年十月份,一直打到了崇文八年四月,在张信的炮火猛攻之下,北岸清军终于抵挡不住,被大周士兵冲上了北岸。  

“杀啊!!!”  

兴奋激动的大周士兵,咆哮怒吼着冲上北岸,向北岸清军发起总攻。  

骑兵、步兵、火枪兵、炮兵,四方协作,将北岸清军大营一座座攻克,无数凄惶而逃的清军被杀死,然后与率军南下的王屏藩部,形成了合围之势。  

登陆北岸,并不意味着战争结束。  

落入张信、王屏藩的包围圈,才是清军主力绝望的开始。  

南北夹击之下,勒尔锦、岳乐、杰书三人无路而逃,只能硬生生从东北方向,撕开了一道口子,率领数万残兵败将,败走河南、山东。  

张信与王屏藩很快汇合,然后继续猛攻猛打,清除湖北、安徽、江北的清廷残余势力,想要将这两个半省份的地盘收入囊中。  

此时,清军主力兵败的消息传来,清廷大惊失色,连夜商讨应对策略。  

一边派勒尔锦、岳乐、杰书率兵节节抵抗。  

一边派人搜刮北方诸省,劫掠人口钱粮,安排线路运往关外,想要回到故土,保存实力,效仿祖宗,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对此,张信不问不顾,只是冷眼旁观着。  

崇文八年六月。  

张信整顿完毕,将湖北、安徽、江北地盘全部消化,然后率领大军,与西路李本深、王辅臣二部配合,攻打山西、河南、山东三省。  

崇文八年十一月,河南、山东全境光复,吴周大军兵锋直指北直隶!  

北京,遥遥在望了。  

崇文八年十二月,张信与夏国相分兵,一路前往西北,与李本深、王辅臣汇合,攻打山西、河北,收复山海关、辽东防线。  

企图将清军残军主力截留在中原。  

一路,则是张信亲自率领,御驾亲征,率兵围城,攻打北直隶。  

“轰轰轰~”、“轰轰轰~”  

此时,康熙皇帝见事不可为,早已将朝廷移居关外盛京(沈阳),并派人驻守山海关、辽东防线,不断劫掠山西、河北、北直隶三省人口物资,运往关外。  

一时间,山西、河北、北直隶成为焦土,无数百姓被禽兽般的清兵施***淫掳掠无所不为,仿佛回到了大清入关的那个黑暗年代。  

北境,一时哀鸿不断!  

就在这时,吴周两路大军分兵而进,亦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中原故土一寸寸被收复,北方诸省的百姓们,得闻王师到来,更是喜极而泣,满天欢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