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御驾亲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二次北伐战役开始了。  

张信坐镇南京,与方光琛、李西华、郭壮图等人安抚南方诸省,不断调集物资兵员,送往前线战场,保证将士们能够吃饱穿暖,武器弹药足够充足。  

方光琛是吴三桂的首席谋臣,在吴三桂登基的时候,就被授予了吏部尚书的职位,张信登基后,更是加封他为太子太傅、安国公的爵位。  

李西华呢,则是张信潜龙时的谋臣,陪伴他日久。  

吴三桂登基时,便授予了他工部侍郎的职位,张信登基后,更是将他升为尚书,掌修缮、功作、盐池、苑林,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尤其是张信在昆明组建天工院,负责火器的研发和铸造,隶属于工部门下,使得工部地位大大提升,也让李西华成为了朝堂上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只不过,天工院的院长并不向他负责,直接由张信统率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囚禁,在吴三桂登基那一年,李西华终于被张信解开了手铐脚镣,成为了一名“自由身”。  

至于郭壮图,那就更不用说了。  

从吴三桂起兵时,他就是吴三桂的后勤大总管,以云贵二省之力,向前线战场输送物资,前方之所以打的那么顺利,他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所以吴三桂登基后,就把朝廷的钱袋子交给了他,一跃而成为户部尚书,成为大周政治权利中心的核心人物,地位仅在夏国相之下。  

而且郭壮图允文允武,又与皇家关系亲厚,所以在他登上大周政治舞台后,立刻就在朝堂上拉拢了一大批朝臣,组建党羽势力。  

隐隐有与夏国相这位大周第一重臣,针锋相对的苗头。  

这一点,张信了然于胸。  

只是端坐幕后,冷眼旁观着。  

因为吴三桂给他留下的金匮遗诏中,就有对郭壮图的处置方案。  

上面写着:“郭壮图允文允武,城府颇深,且权欲极大,善于隐藏。若来日尾大不掉,有权倾朝野之患,可除而杀之!”  

所以,张信对他这位二姐夫,还是比较警惕的。  

心底暗暗有一丝杀意隐藏。  

好在此三人都能用。  

且内政谋略极高,辅佐他处理江南诸省事务,也是信手拈来,让张信省心不少。  

第二次北伐战役,从崇文元年三月初开始,历经半年之久,最终还是草草结束了。  

夏国相率领的渡江大军,追究还是没能攻克北岸敌营。  

唯有西路军方面,战果辉煌,李本深、王屏藩、王辅臣三人兵出陕西,直接将山西、河南、湖北三省的部分地域给吃下了。  

大周版图再加“一省”!  

至此,大周直接控制的省份。  

已经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十一省及山西、陕西、湖北少部分区域。  

单从版图上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廷控制的疆域。  

此次北伐战役。  

虽未毕竟全功,但总体战果还是极好的。此消彼长之下,张信相信,距离攻克北岸敌营,掀翻清廷统治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与此同时,夏国相按照张信的密旨,也将一桩“小事”办妥了。  

孙延陵在此次战役中,不幸被敌方羽箭射中,当场身死,夏国相在哀悼之后,将尸体送回金陵,又将广西部将交给原缐国安的公子统领。  

结果缐公子治军极严,险些被愤怒的士兵们杀死。  

无奈之下。  

广西部将只能将统治权交到了夏国相手上,然后就地整编,打散原有的建制,融入了吴国贵、马宝、高得杰、廖进忠等人的兵马中。  

至此,广西再无“反叛势力”!  

第二次北伐战役结束后。  

张信决定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实力。  

崇文二年,南北态势相对平静,只有西北地区的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四省边境,李本深、王屏藩、王辅臣三部与清军有小部摩擦。  

除此之外,就是该死的台湾郑经了。  

自从吴三桂建国后,郑经就不断派兵袭扰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地区,这也是耿精忠、尚之信死活闹着要回封地的原因。  

刚开始,由于第二次北伐的缘故,张信还有理由拦着二人。  

但郑经闹得越来越厉害。  

有一次,竟攻到了福州城下,险些把耿精忠的老巢给端了。  

这下,耿精忠坐不住了。  

连连上书请回封地,尚之信、吴六奇等人也为之附庸,在朝堂上不断鼓噪声势,吵得张信不耐其烦,犹豫了数天后,便点头答应了。  

其实,张信并非没有闪过杀意。  

只是北方清廷犹在,此刻闹出事端,耿精忠、尚之信二人手下十万兵将必然反叛,介时江南再起烽烟,怕是对北伐大局有碍。  

所以张信沉吟再三,还是咬牙答应了。  

崇文二年四月,耿精忠、尚之信二人回到封地,立刻与郑经打的不可开交,双方在沿海地区互有争夺,一时让二省百姓受尽战乱之苦。  

不过好在,整体态势还是相对平静的。  

晃眼间,六年时间过去了。  

经过张信六年的励精图治,不断开科取士吸纳人才,江南诸省吏治为之一清,民生教育,工农商业,全都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此时,天工院的研究愈发惊人,火枪火炮的射程威力,再度高涨一截。  

张信为之倚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