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崇文元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于神机营出世以来的战绩,普罗大众对神机营是很期待的,尤其是当日吴三桂率众攻打金陵时,那轰轰隆隆震天炮声,更是让金陵百姓觉得神机营乃天下第一等雄军!  

此刻,三万神机营,紧随万余精锐骑兵之后,踏着整齐步伐的而来,承天门城楼上的文武百官,还有长安街南侧诸坊巷的百姓们,全都欢呼起来。  

承天门城楼上,张信一袭龙袍,也在凝视从金水桥走来的神机营士兵。  

眼神明亮,嘴角勾起笑意。  

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骄傲与自豪!  

从穿越而来,他做了许多事,但创建神机营,无疑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有神机营在,他北伐大业便有成功的希望!  

“大周万岁!”  

“陛下万岁!”  

神机营士兵踏着整齐的步伐而来,走在前面的是火枪兵,走在后面的是炮兵,从金水桥上踏过时,亦是全部齐齐扭头,向承天门城楼,齐声大喊着。  

每一人,都昂首挺胸,眼神中透出骄傲之色。  

他们,是皇帝陛下亲自创立的嫡系!  

自出世以来,百战百胜,所向披靡,不知攻克多少艰城重镇,令清军望风而逃。  

神机营的名头,震慑整个天下!  

总有一天,他们会在皇帝陛下的带领下,渡过长江北岸,将满洲鞑子全都赶尽杀绝,克复北京,将属于他们汉人的土地全都夺回来!  

这是皇帝陛下的心愿,也是他们每一名士兵的渴望!  

“好~”  

“大周万岁!”  

“陛下万岁!”  

长安街南侧,诸条坊巷中,人山人海的金陵百姓,见到神机营从金水桥上走过,亦是爆发出一阵阵浪潮,呐喊与尖叫声宛若洪流,冲破天际!  

每个百姓的脸上都涌现出骄傲的神色。  

大周拥有此等强军,每个人都与有荣焉,面带兴奋与激动。  

之后,胡国柱、吴国贵、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陵等人的兵马,一个方阵一个方阵从金水桥踏过,让金陵百姓过足了眼瘾,对北伐战争亦是信心百倍。  

这就是张信的目的。  

他要坚定江南百姓对北伐的信念!  

北伐,是必胜的!  

二十万大军,从东华门进入,一路过诸坊巷、金水桥、承天门,接受皇帝、百官、百姓的检阅,然后浩浩荡荡,从西华门出城。  

这个过程时间不短,从下午未时开始,一直到黄昏傍晚,才堪堪结束。  

阅兵仪式结束后。  

张信在奉天殿摆宴,宴请百官。  

并下旨金陵今晚解除宵禁,让百姓与之同庆。  

彻夜欢庆后。  

翌日清晨,张信从乾清宫起来,出发奉天殿上朝。  

金殿上,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陵三人,再次提出请回封地,结果被张信统统驳回,然后与文武百官,商议南方诸省的军政要务。  

朝会结束。  

张信返回乾清宫,一边批阅奏折,一边招臣子前来议事。  

就这样,眨眼一晃,年关到了。  

大年三十,皇后在坤宁宫设宴,邀请张信、四大正妃、诸皇子公主前来相聚,一家人其乐融融,看着诸皇子公主玩闹,也是倍感幸福。  

尤其是张信。  

端坐上首龙椅,皇后雍容华贵,不断为他斟酒。  

御案下,四大正妃左右跪坐,花颜月貌,神采奕奕,更是让坤宁宫增添了几分艳光。  

五女陪伴他多年了。  

双儿、曾柔是水到渠成,曾柔更是率先怀孕,为他诞下一个儿子,被他取名为‘信’,从小备受宠爱,如今顺利成章封为了太子。  

方怡是主动爬上床的。  

双儿、曾柔收入房中后,方怡就迫不及待的献起了殷勤。  

而后,更是为了讨好张信,将沐剑屏也哄骗着,送上了张信的床榻。  

只是方怡运气不好。  

头胎是个女儿,也是张信的长女,取名为‘清漪’,被封为‘清漪公主’。  

对此,方怡很是郁闷了良久。  

然后直到康熙十五年,方怡才再次怀孕,诞下了一个男孩,被张信取名为‘宏’,成为了张信的三皇子,与众兄弟一样,还没有被封王。  

沐剑屏娇娇憨憨,被师姐哄骗送上张信的床后,也对张信态度改善了不少,然后为张信诞下了一个女儿,被封为‘妙玉公主’。  

至于阿珂,是五女中最难搞的一个。  

张信是主动使了一些手段,才把阿珂收入房中的,后来也顺利成章怀了孕,为张信诞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璋’,是张信的四皇子。  

生下孩子后,阿珂脾气倒是改了不少,对张信也不再那么冷淡了,整日围着世璋打转,清丽绝艳的脸庞上,浮现出一抹母性的慈光。  

至此,张信开枝散叶,已经有了五个皇子、两个公主。  

分别是皇后曾柔嫡出,太子吴世信、五皇子吴世光。  

贤妃双儿庶出,二皇子吴世凯。  

良妃方怡庶出,长公主清漪,四皇子吴世宏。  

淑妃沐剑屏庶出,妙玉公主。  

德妃阿珂庶出,三皇子吴世璋。  

看着诸皇子公主在母亲怀里依偎憨笑,或是蹦蹦跳跳抓东抓西,张信难得空闲下来,享受这皇家的温馨,神情愈发陶醉。  

元旦过后。  

张信在乾清宫摆宴,宴请夏国相、胡国柱、郭壮图、吴国贵、方光琛、李西华、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陵、吴六奇等重要谋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