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二次伐宋(求月(2/3)
吴敏得知此事了之后,气冲冲地来都堂找徐处仁,质问徐处仁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忘了他这个宰相是怎么当上的了?
因此,从赵桓往下,全都对徐处仁很失望。
而且,李存始终在控制乾军中契丹人的数量,使其在任何军队中,都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亲自指挥这一战的吴璘,见宋军这么轻易就被己方给打乱了,果断下令鸣鼓大进。
解潜派游骑去南关打探过后得知,南关这里只有少量的乾军将士守关。
李存听了李纲此言之后,说道:“材大古难用,功多忌更多;忠怀冲日月,谗口肆风波。”
乾军三线同时出击,马军在前,步军在后,越战越勇。
……
换而言之,就是在大乾王朝,萧仲恭也妥妥的是皇亲国戚,他又何必非要去复那根本就不可能复的大辽王朝呢?
李存看完赵桓的誓书和御笔之后,不屑的一笑,然后下旨赏赐了萧仲恭,并给萧仲恭的妹妹和两个女儿各升了一级。
李纲这是用他自己的诗《病牛》的后两句来说,他为了众生都能够吃饱饭,即使病卧于夕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还说,哪怕这条道路艰难,他也不会改变这个志向。
而如果说在政治和军事上,徐处仁和吴敏毫无作为的话,那么在外交上,他们简直就是蠢笨如猪了。
可徐处仁却觉得这样太过劳民伤财,又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李存不一定会复来,不宜先自扰以示弱,所以不予采纳。
关键,只要接受大乾王朝的统治,大乾王朝真对各族人民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吴璘的预料,解潜率领本部人马北上了之后,取道南关,想要通过这进入太原的必经之地直奔太原。
李纲看过之后,很坦然的说:“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然而,徐处仁真当上宰相了之后,却一事无成,根本没有贡献出什么嘉谋良策。
有区别。
后来,徐处仁又曾在北京大名府担任留守,擢监察御史,迁殿中、右正言、给事中。他代理开封府事时,裁断判决如流,狱中囚犯常空。之后进封户部尚书,继拜封中大夫、尚书右丞。
……
萧仲恭对吴敏所说的话,不能说全都是假的,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水分。
解潜此次解救太原城准备得十分充分。
……
这五个月是赵宋王朝最宝贵的一段时间。
外事无小事。
萧仲恭一从东京汴梁城回到燕京,就在第一时间将赵桓给他的誓书和御笔上交给了李存。
不久之后,解潜部押运着大量的粮食继续北上,结果被早已埋伏多时的乾军,突然冲出来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进而阵脚大乱。
而且,徐处仁无能,吴敏也无能,当别人拿着政务军务来找吴敏时,吴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依旧例可也”。
然而,赵宋王朝的诸将,都想在赵桓这位新皇帝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为自己的仕途铺一铺路,而赵桓又很勤勉,对前线诸将的奏请全都给于积极的回应。
吴敏在这个火烧眉毛的时期竟然还给赵桓上奏建议读书人都要增加一门《春秋》课程,又说王安石《三经新义》都是邪说,等等……
原本徐处仁和吴敏还算和睦,什么事都能充分沟通。
可以说,徐处仁是一步一步升到宰相的位置上的,他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
徐处仁是吴敏推荐给赵桓的。
解潜没想到这是吴璘的诱敌深入之计,以为乾军真的遁逃了,因此派人回去将粮草全都运了过来,准备继续北上。
同时,种师道向赵桓指出朝廷部署的问题,也就是分路进兵,实际上就等于是孤军深入,因为分开后的各军之间缺乏协同,很容易被兵力并不多但机动能力非常强的乾军给集中全力各个击破。
吴璘将一众乾将组织起来,说:“解潜自威胜军北上,必先趋南关,待他到后,我军则伪遁……”
还在怀州的种师道得知解潜和刘鞈大败了一事之后,干着急,却又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各支军队根本就不听他的,他因此无法掌控全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建议上奏给赵桓,并指出节制不专之弊。
由此可见徐处仁的能力一斑。
吴敏绞尽脑汁夺权、揽权,严重触犯了徐处仁这个正宰相的权力。
李纲听言,一拜在地。
赵桓觉得,徐处仁和吴敏对他的帮助确实不大,于是将徐处仁和吴敏一块免职。
没多久,这一幕就传了出去,而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而且,乾军中虽然也有不少契丹、奚族、阻卜、女真、室韦、渤海等族的人,但李存始终要求,不论任何一支军队,哪怕是马军,也必须让汉人占到七成以上。
——闻听宋军主力被击败,大量的亲宋民众(主要是河东地区的官吏豪绅),扶老携幼渡过黄河,前往中原,甚至是前往陕西。
另外,赵桓、徐处仁和吴敏所不知道的是,萧仲恭的一个妹妹、两个女儿都进入了李存的后宫,要是算上远亲什么的,萧仲恭得有几十个亲属在李存的后宫当中。
从此,解潜所部宋军的战斗力基本丧失。
总之,吴敏所主张的很多事全都不是当务之急的事——他把这个危急之时当成太平盛世了,要么净搞那些没用的,要么争权夺利。
这种情况下,其他各族人民有什么理由反抗大乾王朝的统治?
徐处仁在盛怒之下,将手中的毛笔猛地扔到了吴敏的脸上,使得吴敏唇鼻皆黑。
解潜部宋军超过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