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朝堂巨震(4/5)
案之后就去楼台送礼,給嬴成蟜献殷勤。
导致自己派系引入争斗的王绾,只能说将话题再度点的深入一些。
“廷尉左监还在牢中,那日朝堂之上,鲍白令之引二十余博士群起。”
说到这,王绾就以为够了,闭嘴不言。
冯去疾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王绾,眼中满是你怎么不往下说?你快说啊!
王绾持着筷子的手抖了一下,吸了口气,沉声道:“那些人不是我的人,此事还未完结。朝堂之上,可不是只有一家派系。”
“是是是,还有法家,儒家,墨家,名家…”
那算个甚派系!
那是学说!那是百家!
那是求名于万世之争,跟我说的派系不一样!
王绾笑笑,点点头,道:“然也。”
甘家,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家族。
当今甘家家主,是甘罗,为上卿,曾经也是吕不韦的门客之一。
甘罗,自幼就负有神童之名,史称十二岁拜相。
但这个相不是丞相的“相”,而是上卿的“相”。
不说拜上卿,而说拜相。
应该也是考虑到宣传出去更有力度一些,能够吸引到六国之人来此。
想想就知道这不可能,甘罗十二岁拜相的时候,秦国只有一个相,相邦吕不韦。
吕不韦独揽大权,在职期间可从来没有一个臣子能与其平起平坐。
也就是说,甘罗在十二岁就已经达到了上卿,然后一直做了快二十年的上卿。
换做别的家族,可能会觉得这已经很是荣耀了。
毕竟上卿其实就是秦国高位了,在上卿之上的,就只有丞相了。
一国丞相几十年不变,哪里有多少人能爬到丞相的位置。
但甘家不同。
甘家是绝对老牌的老秦人贵族。
甘家的一代目是甘龙,就任过秦国丞相,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
甘龙出自甘国,是一个儒家大儒,是秦献公的坚定支持者。
他有政务能力,有执政理论,有权谋手腕,有政治资本,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政治奇才。
他虽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国,但是他十分懂得变通,并非一个顽固不化的儒家信徒。
秦献公在魏国呆了三十多年,与魏武侯,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法家君臣相处的时间极多。
亲眼目睹了魏国一步一步的强盛,也学习了不少的法家治国思想。
执政后的秦献公在甘龙辅佐下,同样在秦国推行新政。
比如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为秦国做了不少事。
秦献公对甘龙的信任,包括甘龙的能力,让甘龙打造的甘家成为当时秦国的世家代表,甘家当时是秦国最大的世家。
然后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让秦国发生重大改变的人物,甘龙一生死敌——商鞅到了。
商鞅提出的变法,深得秦孝公心意,但很不得甘龙心意。
因为商鞅变法本质上就是把甘龙这些世家利益,大部分划分给秦孝公,小部分划分给民众。
文雅一点就是集权,惠民。
甘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明面上安分守己,暗地里百般阻挠,举两个牛逼的例子。
他敢给当时的秦孝公之子,后来的秦惠文王嬴驷下套,让嬴驷触犯秦律。
商鞅不处罚嬴驷,那变法就失败。
处罚嬴驷,那秦孝公就没接班人。
商鞅解题方法是,割了既是嬴驷叔父,也是嬴驷老师,出自嬴氏王族的嬴虔鼻子。
弟子不贤,老师之过。
商鞅赢了变法,输了自己。
秦孝公死后,他就在以甘龙为代表的世家,和嬴虔为代表的王室怒火下,被五牛分尸。
这是其一。
但继位的秦惠文王没有如老甘龙所想,恢复王道治国,而依旧是商鞅那套法。
老甘龙不干了,他造反了。
历数秦国历史,敢在秦国造反的臣子可不多。
这是其二。
第一代甘家,一代目甘龙造反,被灭了。
然后同时期,二代目甘茂紧接着上任,自楚国来到秦国,成为了秦惠文王时期的名将,当上了左丞相。
或许是因为都有一个甘字,也或许是确实有着某种血亲,就和李牧,李信叔侄关系似的。
甘茂迅速收敛了甘龙的势力,让甘家浴火重生,再次成为世家。
甘罗,是甘茂的孙儿。
出过两任丞相的甘家,在现任家主甘罗手上,看上去声势就大不如前了。
只是一个上卿的甘罗,远不如一代目甘龙,二代目甘茂那么强势。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甘家一间房屋。
在朝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甘罗,坐在主位上。
在其面前,是鲍白令之。
可以代表博士署除了儒家以外博士的鲍白令之,在其面前连个座位都没有。
“回去罢,此事于我们无关。”
甘罗喝着茶,轻声笑。
“我可不敢刺成蟜公子。”
鲍白令之退却。
独自一人的甘罗用茶盖拨了拨茶汤表面的浮油,滋溜喝了一口。
“我帮成蟜公子杀个侍女,此事与我何干?”
当夜,始皇帝通知群臣,明日朝会。
旦日。
咸阳殿。
始皇帝召开朝会,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文官以左丞相李斯,右丞
导致自己派系引入争斗的王绾,只能说将话题再度点的深入一些。
“廷尉左监还在牢中,那日朝堂之上,鲍白令之引二十余博士群起。”
说到这,王绾就以为够了,闭嘴不言。
冯去疾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王绾,眼中满是你怎么不往下说?你快说啊!
王绾持着筷子的手抖了一下,吸了口气,沉声道:“那些人不是我的人,此事还未完结。朝堂之上,可不是只有一家派系。”
“是是是,还有法家,儒家,墨家,名家…”
那算个甚派系!
那是学说!那是百家!
那是求名于万世之争,跟我说的派系不一样!
王绾笑笑,点点头,道:“然也。”
甘家,是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家族。
当今甘家家主,是甘罗,为上卿,曾经也是吕不韦的门客之一。
甘罗,自幼就负有神童之名,史称十二岁拜相。
但这个相不是丞相的“相”,而是上卿的“相”。
不说拜上卿,而说拜相。
应该也是考虑到宣传出去更有力度一些,能够吸引到六国之人来此。
想想就知道这不可能,甘罗十二岁拜相的时候,秦国只有一个相,相邦吕不韦。
吕不韦独揽大权,在职期间可从来没有一个臣子能与其平起平坐。
也就是说,甘罗在十二岁就已经达到了上卿,然后一直做了快二十年的上卿。
换做别的家族,可能会觉得这已经很是荣耀了。
毕竟上卿其实就是秦国高位了,在上卿之上的,就只有丞相了。
一国丞相几十年不变,哪里有多少人能爬到丞相的位置。
但甘家不同。
甘家是绝对老牌的老秦人贵族。
甘家的一代目是甘龙,就任过秦国丞相,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
甘龙出自甘国,是一个儒家大儒,是秦献公的坚定支持者。
他有政务能力,有执政理论,有权谋手腕,有政治资本,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政治奇才。
他虽然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国,但是他十分懂得变通,并非一个顽固不化的儒家信徒。
秦献公在魏国呆了三十多年,与魏武侯,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法家君臣相处的时间极多。
亲眼目睹了魏国一步一步的强盛,也学习了不少的法家治国思想。
执政后的秦献公在甘龙辅佐下,同样在秦国推行新政。
比如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为秦国做了不少事。
秦献公对甘龙的信任,包括甘龙的能力,让甘龙打造的甘家成为当时秦国的世家代表,甘家当时是秦国最大的世家。
然后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让秦国发生重大改变的人物,甘龙一生死敌——商鞅到了。
商鞅提出的变法,深得秦孝公心意,但很不得甘龙心意。
因为商鞅变法本质上就是把甘龙这些世家利益,大部分划分给秦孝公,小部分划分给民众。
文雅一点就是集权,惠民。
甘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明面上安分守己,暗地里百般阻挠,举两个牛逼的例子。
他敢给当时的秦孝公之子,后来的秦惠文王嬴驷下套,让嬴驷触犯秦律。
商鞅不处罚嬴驷,那变法就失败。
处罚嬴驷,那秦孝公就没接班人。
商鞅解题方法是,割了既是嬴驷叔父,也是嬴驷老师,出自嬴氏王族的嬴虔鼻子。
弟子不贤,老师之过。
商鞅赢了变法,输了自己。
秦孝公死后,他就在以甘龙为代表的世家,和嬴虔为代表的王室怒火下,被五牛分尸。
这是其一。
但继位的秦惠文王没有如老甘龙所想,恢复王道治国,而依旧是商鞅那套法。
老甘龙不干了,他造反了。
历数秦国历史,敢在秦国造反的臣子可不多。
这是其二。
第一代甘家,一代目甘龙造反,被灭了。
然后同时期,二代目甘茂紧接着上任,自楚国来到秦国,成为了秦惠文王时期的名将,当上了左丞相。
或许是因为都有一个甘字,也或许是确实有着某种血亲,就和李牧,李信叔侄关系似的。
甘茂迅速收敛了甘龙的势力,让甘家浴火重生,再次成为世家。
甘罗,是甘茂的孙儿。
出过两任丞相的甘家,在现任家主甘罗手上,看上去声势就大不如前了。
只是一个上卿的甘罗,远不如一代目甘龙,二代目甘茂那么强势。
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甘家一间房屋。
在朝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甘罗,坐在主位上。
在其面前,是鲍白令之。
可以代表博士署除了儒家以外博士的鲍白令之,在其面前连个座位都没有。
“回去罢,此事于我们无关。”
甘罗喝着茶,轻声笑。
“我可不敢刺成蟜公子。”
鲍白令之退却。
独自一人的甘罗用茶盖拨了拨茶汤表面的浮油,滋溜喝了一口。
“我帮成蟜公子杀个侍女,此事与我何干?”
当夜,始皇帝通知群臣,明日朝会。
旦日。
咸阳殿。
始皇帝召开朝会,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文官以左丞相李斯,右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