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辩手(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了明初,彻底成为了官学、显学,而程朱理学在明初最主要的代表学派就是以宋濂、方孝孺为两代掌门人的“新浙东学派”,但“新浙东学派”的传承断绝,不代表程朱理学的断绝,因为除它之外,大明绝大多数学派、学子,学的都是程朱理学这套东西。  

而洛学里面的另一个分支,程颢陆九渊心学,在如今的永乐时代,反倒在姜星火的提点下,由道门的张宇初发扬光大了,把“吾心光明立地成圣”那一套拿来传播,心学发展的速度极为迅猛,道学和心学,反而如今互相糅杂,成了类似于道门禅宗版的心学.总之,真真是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学四大学派,濂学曹端、关学杨敬诚、洛学分出来的心学算是张宇初,洛学另一支闽学,到了现在是官学,参加的则是诸如南孔宗主孔希路、金华学派的汪与立、山先生高逊志等其他儒者,再加上继承发扬浙东学派里永康、永嘉事功实学的姜星火,各大学派算是齐全了。”  

这名单是越琢磨越觉得无可挑剔,最起码从学术派系角度来看,确实是齐全了,无论是从《宋史》里两宋儒学发展历史上公认的濂学、洛学、关学、闽学,还是说南宋学术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理学、心学、实学,在这份名单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传承和代表人物。  

当然了,你别看名单吓人,其实如果按照比例来看的话,濂学、关学、心学、实学,这四家加在一起,在现在的大明,恐怕坚持这些道统的人都不会占到读书人总人数的5以上。  

剩下的95的读书人,学的都是闽学,也就是程颐朱熹理学。  

但论战选代表这种事情,肯定是按学术派系来的,而不是按照人口基数比例,各派出个头头就完事了。  

而程颐朱熹理学学的人确实多,可里面的派系同样也多啊!  

别看“新浙东学派”都被噶了,但程颐朱熹理学作为大明的官学,从元代被尊崇时算起,少说也发展了上百年,早就在全国范围内开枝散叶了。  

甚至是海外,比如高丽宰相郑梦周、安南太上皇胡季,这些外国的大儒,学的也是程颐朱熹理学。  

嗯,按照名单分析,这次胡季作为归附的海外大儒,因为具有特殊地位,也被邀请参加了。  

除此以外,南孔宗主孔希路作为当世儒宗,血统、声望双重无敌的人物,也是要来的。  

再就是《永乐大典》的编撰官和监修官,鸿胪寺卿解缙和荣国公姚广孝,是以官方大儒的身份参加的。  

杨溥看了看名单,分析道:“这么说,关学的敬诚先生、金华学派的师道先生,还有山先生,再加上胡祭酒,算是基本秉持同一观点的。”  

杨士奇摇了摇头,只道:“关学杨氏位卑言轻,未必敢说话。”  

杨荣反倒不以为然:“学术争论,这四位应当是都敢说话的,何况只要是有若思在,哪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光看其他人的话,胜算也不大。”  

杨士奇今天有点投降派谋士的意思了,看来最近的事情让他颇为灰心丧气。  

“胡季也不见得敢说话,孔宗主倒是唯一能稳压姜星火的,可最近不知道被姜星火灌了什么迷魂汤不临阵倒戈就不错了。”  

越数越让人沮丧,本来有孔希路这个SSR坐镇的情况下,只要是论战,程朱理学都是稳赢的,谁知道这位南孔宗主怎么了,对姜星火态度倒是颇为吊诡,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现在相当亲热。….  

剩下心学的张宇初,还有屁股就在变法派这边的解缙、姚广孝,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跟姜星火站到同一立场的。  

这就成了名单上十二个人,三足鼎立的局面。  

正方辩手:姜星火、张宇初、解缙、姚广孝。  

反方辩手:胡俨、高逊志、汪与立、杨敬诚。  

中立辩手:曹端、胡季、孔希路、王允绳。  

但是这些所谓的“中立辩手”,说实话,会不会横跳到姜星火这一边,也是很令人存疑的一件事至于这份名单为什么会到三杨手里,原因也简单,因为三杨作为内阁成员,他们的编制是不在内阁的。  

在现在的永乐时代,内阁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办事机构,内阁成员的身份,属于是三杨的“差遣”,他们的编制是放在翰林院的。比如杨士奇、杨溥的职位都是翰林院编修,杨荣则是今年刚提了翰林院侍读,而在他们之前飞升出去的解缙,仕途履历是先任翰林院侍读,随后任《太祖高皇帝实录》编修官,修完《实录》升任了翰林院侍读学士,拿到了《永乐大典》总裁官和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副总裁官两个差遣,继而在两淮盐使司贪墨案后,直接飞升到了翰林院的一把手,也就是翰林院学士,养了几个月伤,补了鸿胪寺卿的职位。  

别看三杨天天指点江山,按理说也是能青史留名的三人组,但在永乐初年,解缙无论是才学、名望还是能力,都是稳压他们一头的,“连中三元”的含金量懂不懂啊?  

而第一届内阁里,学术水平最高的就是解缙和胡俨,胡俨是钻研理学数十年的醇儒,而解缙则是不仅理学学得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更是全能。  

终明一朝,解缙书法都是能排在前列的,其人楷、行、草皆能,尤其是草书甚至影响到晚明不少书家,其草书笔法学自危素、周伯琦,并直追唐宋诸家,以米芾、怀素等人为来源,化用古法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