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哭陵(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长长的抬杠,向着满朝文武走去。  

“你们还愣着干什么?!拦住他啊!”  

宋礼对着两名孝陵卫的士卒喊道。  

而此时不远处也站着很多孝陵卫士卒,都是负责维持秩序和充门面当仪仗队的,但没有直属长官的命令,又不是有人要刺驾,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敢动。  

眼看着两名孝陵卫士卒已经打算拦下他,但这时卓敬却做出了让宋礼有些难以理解的决定。  

“不用了。”  

宋礼一怔,卓敬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又瞥向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的姜星火,一切尽在不言中。  

看着艰难地拖动着“棺材”来到自己面前的王景。  

朱棣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心中的怒火,尽量用“温柔”一些的口吻问道:“王侍郎,你告诉朕,这是怎么回事?”  

旁边的大皇子朱高炽眼神中闪过一丝不仁,带着几分回护之意大声喝道:“王侍郎,你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吗?说清楚,否则休怪治你一个欺君罔上之罪!”  

王景当然知道这是朱高炽在给自己争取最后一次机会,但他连看都没看朱高炽一眼。  

王景双手摘掉自己的官帽,恭恭敬敬地举在胸前,再缓缓拜了下去。  

“太祖高皇帝顺天应人,奋扬圣武,扫平祸乱,混一六合,创业垂统,制礼作乐,配功德于乾坤,焕光华于日月,帝王之盛,无以复加,跻于遐龄,上宾帝所,万方哀悼思慕不忘。”  

“今日于太祖高皇帝陵前,臣身为礼部侍郎,一生守礼,恳请陛下循祖宗旧制,废新法,以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王景你好大的胆子!这是太祖高皇帝的忌日!你在干什么?!”  

朱高炽眼见王景无药可救,此时也只得怒斥起来。  

孙瑜、许思温、乔稳、陈寿等几位朱高炽提拔上来的侍郎见了朱高炽这般表态,也熄了掺和的心思,毕竟他们虽然在内心里挺支持王景的,但是这时候既然朱高炽都这般说话了,他们也不好跟朱高炽唱反调,这点基本的立场还是有的。  

而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右侍郎金忠等人的表情更是玩味,他们就像是在看戏一样,既不支持新法,同样也不支持祖宗旧制,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法,正如天无二日,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太阳。  

王景扬起了白发苍苍的头颅,他看着永乐帝,毫无顾忌地说道。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为何任意妄为,听信奸臣蛊惑,变乱典型?”  

“姜星火不过乡间落魄书生、狱中待死囚徒,能胜于太祖高皇帝选用之人?”  

“姜星火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陛下何等昏聩不肖尔!”  

“变乱祖法,臣下犯者,可知何罪?陛下何不治其罪?”  

“试问陛下,祖宗重,姜星火重?背祖宗而行姜星火之法,何昏聩至此!”  

“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何等英明神武,难道反而不如姜星火吗?难道在陛下心中,姜星火反重于祖宗乎?”  

听到师父被辱,二皇子朱高煦再也待不住了,俨然愤怒至极。  

“尔九族嫌多乎?”  

当然了,朱高煦他虽然愤怒,但并没有失去冷静,哪怕他现在只需要一个健步,再一伸手,他那孔武有力如蒲扇般的大手,就能轻易地像是捏爆西瓜一样把王景的头颅挤碎,正如他在过去的岁月里在战场上无数次地做过的那样。  

但他没有这么做。  

朱高煦始终记得姜星火在那一晚与他摊牌时的告诫。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但这时王景的脸色仍然显得平静淡漠,甚至嘴角微扬,流露出一副嘲讽似的笑容。  

只见王景轻蔑地说道:“圣人教导,礼之所在,孝义而已,此二者乃天下之根基,岂能忘乎?太祖高皇帝在世时曾教导,凡事皆有利弊,既然孝义存亡,关系社稷存亡,为祖宗尽孝、为天下取义,自然是义不容辞之事,若是能使天下安定,那么牺牲小我也是值得的。”  

“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若是毁在一介囚徒的手里,还谈什么小我?”  

朱高煦脸色青白交加,这一瞬间,他的心脏剧烈跳动着,浑身的血液仿佛都沸腾起来了。  

他从没有像这一刻那样恨一个人,恨不得立刻宰杀这个混蛋。  

但是他很清楚文官的卑鄙无耻,对方抬棺死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要么求万世名,要么求今生利,都是以死为代价,博取名利,自己这时候当场宰杀了他,反而坏了师父的大事。  

朱高煦看向姜星火,以国师、上柱国的身份站在另一侧的姜星火却仍旧显得云淡风轻。  

似乎王景当着文武百官,当着孝陵里埋着的老朱的面痛骂的,并不是他。  

“请陛下当着太祖高皇帝的面,治罪于奸臣,如此一来,太祖高皇帝必将保佑大明千秋万代,金瓯永固!”  

说完这番话,王景转过身来,面向着群臣,再度深深地行礼:“我等身为大明官员,自应遵从太祖高皇帝遗志,为大明社稷尽绵薄之力!”  

“太祖高皇帝在上,今日臣等为护大明社稷,  

——请国师赴死!”  

一众大臣不由哑然,蹇义与黄福两位尚书也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  

王景确实是大明帝国的栋梁,他不仅文名卓著,乃是当世少见的古文学者,而且为官清廉,从不收受任何不该拿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