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业描绘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早就腐朽堕落的大辽也必然会走向灭亡的残酷现实。  

但体内流淌的阿保机血脉也越发觉醒,一直在提醒他不要忘记祖宗开创胡人未有事业的荣耀和大辽不断开拓的精神。  

“‘辽’字的本意就是咱们脚下的草原辽阔无边。”  

耶律大石并没有照搬当年自己与徐泽的对话,因为台下的听众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讲得再好别人听不懂,就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  

“但大辽之所以远胜以往所有的草原势力,就在于大辽没有止步于草原,而是胸怀天下,包容万族,不断开拓进取。  

大辽曾经西涉流沙,东临大海,北接冰原,南邻诸国,幅员万里,乃是当世最强大的王朝,宋人、女直人、党项人、高丽人、回鹘人等等,全都匍匐在大辽脚下。”  

众人跟着狼王的讲话,陷入了追忆之中。  

对草原诸部来说,大辽的辉煌不仅是虚无缥缈的荣光,还是实打实的好处。  

开拓期的大辽,每次开疆拓土,都能为追随皇帝出兵的各部带回大量奴隶和钱财。  

而稳定期的大辽,不仅能压制各部之间的矛盾,勉强维持草原的稳定,还能凭借雄厚的国力反哺生态脆弱的草原,赈济遭受旱、白、虫等灾害而绝收的部民。  

即便是衰退期的大辽,也能为草原诸部提供广阔的市场,利用手中的羊马毛皮等物资换回一些部族生活必须品。  


残辽势力虽然顽固地守着“大辽”的旗帜,可他们的大辽真的已经早亡了!  

“我知道,你们在想,我们的大辽已经亡了。”  

被耶律大石一语道破心中的怨念,众人皆无言以对。  

很多事就是这样,有了嫌它烂,没了才知道念他的好,可惜已经晚了。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  

耶律大石突然加大音量,高喊道:  

“大辽没有亡!大辽不在我们的脚下,而在每个不忘大辽的辽人心中,只要我们还有绝不止步于草原的勇气,大辽就能复生!”  

已经有头脑灵活者结合女直人即将大规模进攻草原的消息,听出了耶律大石话中隐含的意思。  

“大石王,你是想带领我走出草原,再创一个大辽?”  

众人顿时被点醒,又惊又喜又彷徨。  

女直人这次有备而来,下定决心要征服草原,指望如往常一样逃过女直人短暂追击待他们粮草不济退兵后就返回原本的牧场,肯定是不行了。  

留下来不走就只能被奴役,可若是走出茫茫草原,前路又在哪里?  

“大石王,真的嘛!”  

“那咱们要去哪里?”  

“能去哪里?!要是大辽有这么容易打下来,又怎么会连续征战上百年,咱们又何必一次又一次被女直狗子追得到处跑!”  

“都别吵,听大石王讲!”  

“大石王,我们都听你的!”  

“对,我们都听大石王的指引!”  

敌人强大而残忍,且时刻不忘征服草原,并不全是坏事。  

正是由于女直人一次又一次扫荡草原所造的罪孽,才能让这些心思各异的部族头面人物才会团结在“大辽”的旗帜下,甘愿受耶律大石驱使。  

见众人虽然彷徨于未知的命运,却没有质疑自己的领导,耶律大石这才继续道:  

“极西之地有一块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膏腴之地,上面曾经有强大的番国大食,但前些年也没落分裂成了很多相互攻伐的小邦。  

那里就是上天赐予辽人的土地,只要咱们迁徙到那里,咱们就能凭借手中的弯刀和弓箭,亲手重建大辽!”  

狼王为群狼画了好大一张饼,勾起了众人心中尚未熄灭的大辽之火。  

但仅过了片刻,就有人从狂热中清醒过来。  

“大石王,大食虽好,可距可敦城不下万里,去大食还要先经过回鹘、黑汗,咱们跑个几千里都要丢掉很多战马和牛羊,拖家带口的,怎么去得了那么远的地方?”  

自三年前躲过金国的第三次远征后,耶律大石就预料到女直人绝不会放弃,不寻找另外的出路继续躲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其人一面加强与大同的暗中联系以防范金军突袭,一面为族群寻找新的出路。  

还别说,真让他找到了。  

“回鹘王毕勒哥的祖先曾受太祖皇帝复国之恩,愿意借道,并给我们提供补给。”  

“那还等什么!咱们跟着大石王干!”  

“对!我们都愿听从您的吩咐!”  

西州回鹘地处夏国之西(大略是后世的新疆)毕勒哥愿意帮助辽人的理由,当然不是什么感念已经过去两百多年的“复国之恩”,而是另有隐情。  

夏国灭亡后,大同花了大半年时间推行基础改革消化其腹地,以及大力整编投降的秦凤、泾原等路兵马,并没有急着出兵收取河西走廊。  

原本就各管一摊的河西各势力在失去了“夏国”这面大旗后,就变成了一盘散沙,还相互攻伐,非常混乱。  

毕勒哥眼见有机可乘,乃出兵“收复”沙州。  

等李彦仙完成整编后率大军西进,拿下瓜州后,大同帝国便遣使入西州,追究回鹘人擅自侵夺本国“固有土地”的罪责。  

回鹘强大时就曾与吐蕃争夺过沙州,何来大同帝国“固有土地”之说?  

没有见识过大同的铁拳,回鹘王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