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曲经略麾下兵强马壮,伐夏之役连破强敌,收复失土最多,又最先退回境内休整,有实力牵制同军。  

且秦州控制入蜀要道,一旦落入同军手中,则泾原、熙河两路也难保,就算是为了后路着想,曲经略也必定不会坐视秦州失陷。”  

“曲正甫么?”  

李彦仙话说了一半便抬手拈须,陷入沉思。  

其人今年三十六岁,正是“而立”之龄已过,即将到达“不惑”的人生阶段。  

三年前,大同第一次讨宋,其人尽散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便匆匆进京勤王。  

那时的李孝忠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报效朝廷的忠孝节义和好男儿建功乱世的壮志豪气。  

但经历了三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见识了大宋两朝君臣的昏聩无能之后,其人虽然仍不忘建功乱世的初衷,却早没了当初的热血和激情。  

至少,李彦仙再不可能轻易离开秦凤路,并将自己辛苦拉出的大军交给某个无能相公无端白白消耗了。  

这三年的生死考验,也让其人学会了从利益角度看人看事。  

同军前年灭宋取得京西两路和荆湖北路江北之地,去年灭掉夏国又控制河西。  

若是再攻下秦州的话,就能继续西进拿下岷州,进而截断川陕两地的联系,堵住泾原路和熙河兰廓路宋军的退路。  

正常情况下,曲端如果有余力,应该会为了后路着想,全力援救秦州。  


“募西人守陕地”的西军从成型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高级将校几乎全在本籍的泾原路兵马地域性极强,而几乎由李彦仙一手重新拉起的秦州兵马则是独立性极强,二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朝廷兵马。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即便手握钱粮和人事大权,也只能以“大义”支使根基相对浅薄的知熙州事刘锜,而对曲端和李彦仙两部,则只能以利相诱。  

不管朝廷承不承认,曲、李二人都是事实上的乱世军阀。  

不同的是,最先响应《伐夏檄文》的曲经略为自己预留的“后路”明显更多,而早早将家人都接到了秦州的李经略将自己的“后路”定在了秦州。  

曲端不是没可能救秦州,但指望其人冒着拼光麾下兵马的风险救秦州却绝无可能。  

因为军阀的力量来自于麾下的兵马,有钱有兵的军阀才是真军阀,丢掉了手中兵马的军阀狗都不如,即便提前准备再多的“后路”也白搭。  

但大敌当前,这些话却是不方便讲给麾下将士听的。  

李彦仙收回思绪,看着身旁翘首以盼的将士们,当即振奋精神,高声喊到:  

“同军围城之前,本帅就已传信熙州和渭州(因泾州过于靠近同境内,缺乏防御纵深,曲端将治所移到了渭州),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陕西一家,曲经略、刘知州若是率大军来救秦州,我等也要戮力,不能让同军打援的企图得逞。”  

仿佛是为了印证其人的讲话,东北方向同军两营之间突然杀出一彪人马,引得成纪守卒一阵骚动。  

“援军?”  

“真的是援军!”  

“相公快看!”  

李彦仙身材高大,不用吕圆登手指,也能看大军疾行扬起的烟尘。  

看烟尘的规模,至少有三千人以上,隐约能见的服饰旗号也像是泾原路兵马。  

可援军为什么会出现东北方向,由西北方经瓦亭川南下不是更安全么?  

但其人才发出“不能让同军打援的企图得逞”豪言,此刻却不方便食言。  

“宋炎、贾何,你们各带本部人马,分别出东、北城门,准备接应援军!”  

“是!”  

待宋炎、贾何二人下城召集兵马,李彦仙又命令道:  

“吕圆登、李夔(李彦仙之弟)!你们准备接应宋炎和贾何进城,务必要确保城门安全!”  

吕、李二人皆是李彦仙可以托付要事之人,也都听出了经略使“务必要确保城门安全”之语中隐含的意思。  

“末将一定不负相公重托!”  

“遵命!”  

来者正是泾原路援军,出现的时机也刚刚好。  

同军攻城大半天,才进营内,最是疲累。  

泾原路援军快速从两座营寨之间的空地穿插而过,同军的反应虽然很快,却还是慢了半拍,没能留住宋军。  

宋炎、贾何也顺利迎接到了援军,站在城头上的李彦仙却眉头紧锁。  

同军没这么弱,泾原兵马也没这么强,双方刚刚接战又迅速脱离,且援军出现的时机也过于巧合,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由不得其人不怀疑。  

其中,最不合理之处便是来将的旗帜上竟然绣着“泾原路经略使曲”七个大字。  

曲端怎么可能亲自冒险来救秦州?!  

吕圆登和李夔遵照李彦仙的命令接应宋炎、贾何进城,却把援军堵在了城外——正常情况下,来援兵马也不会进城。  

援军主将确实是泾原路经略使曲端,其人横刀立马于众军之前,仰望城上的李彦仙等人,一脸的不屑。  

“哈哈哈,美士仙,老子就知道你鬼心眼儿多!咋的,不让俺们进城,是怕老子这点人抢了你的秦州不成?”  

“岂敢!”  

被曲端当众揭破心事,李彦仙却没有恼羞成怒。  

“正甫兄为解成纪之围而来,彦仙自当开门相迎,但同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