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胡虏终无百年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其重要的一环。  

夏地不宁,大同帝国就算日后开拓了西域,也迟早会丢掉。  

欲要逐步汉化并稳定统治西域、吐蕃和辽国上京道,就得先汉化夏地。  

因而,在彻底消化夏地改造夏人一事上,没有任何条件可谈。  

这就是徐泽宁愿邀宋军攻夏,日后再费周折“二次拓土”,也要集中精力先消化贺兰山一带的夏国精华地区的主要原因。  

不过,消化夏地虽难,却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同国力鼎盛,人口数十倍于夏国,有砸烂后者原有社会结构再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的实力,不需要太顾忌其原有的社会上层。  

统一和治理天下本就该王霸道相杂,对顽固势力,该行霸道的时候就必须霸道。  

当然,消化夏地是战后的工作重点。  

对具体指挥伐夏之战的牛皋来说,当务之急乃是覆亡夏国。  

攻下顺州简单休整后,牛军正带着大军继续北上静州。  

顺、静、怀、定四州相当于夏国都城兴庆府的“四辅”,地位极其重要。  

尤其是顺州和怀州两城,相距兴庆府的直线距离都在三十里左右。  

即便是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半日内也能轻松行军三十里。  

同军攻到了静州,基本等同于顶在了兴庆府的脑门上。  

夏国虽大,夏人却已无路可退。  

李察哥由顺州撤退至此,便积极构筑新的防线,意欲再做一次阻截同军的努力。  

但面对同军五个师的稳扎稳打,手中兵力和战力都不占优的李察哥也无计可施。  

在同军完成攻城准备之前,其人先后组织了三次攻击,仅仅得到了歼敌近千的战果,其部则损失近四千,本就不高的士气再次大跌。  

无处下嘴,李察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军攻破静州,并在同军即将调整部署吃下其部人马前赶紧撤离战场。  

拿下静州后,牛皋并没有率军直奔兴庆府,而是先向东北方向攻破怀州。  

在此期间,同宋两军还爆发了一次激烈的野战。  

夏军机动兵马再次付出了近五千人的伤亡,仅剩下万余士气极低的人马,基本失去了野战能力。  

李察哥本人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不能再指挥接下来的战斗了。  

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李乾顺只能命剩余兵马全部退回兴州(兴庆府)城中。  

而在此之前,在兀剌海城(黑山威福军司)整顿了许久的同军第二军也有了动作。  

张清率主力顺黄河南下,先破顺化渡,再败夏国右厢朝顺军司,已经截断了啰保大陷谷出口,并与第四军南北呼应,完成了对兴庆府的合围。  

宋夏两国争斗百年,宋军始终不能攻破兴庆府,很大一方面原因乃是其地位于处黄河与贺兰山东西相夹的谷地间,地形狭长,不便于宋军发挥兵力优势左右包抄。  

而兴庆府以北还有广阔的草原和荒漠可以逃窜,使得无法完成南北合击的宋军始终不能对夏军构成致命打击。  

现在,夏国君臣却知道了建都兴庆府的弊端。  

当牛皋率部推进到兴庆府城下时,夏国小朝廷已经是国灭迹象尽显。  

原本还坚定抗同的死硬分子在晋王重伤不能再掌大军后,尽皆变成了投降派,纷纷劝谏国主为嵬名氏的传承计,应放弃抵抗,并立即进京请求天子宽恕。  

事到如今,就算威望卓著的李乾顺也压制不住城中的惶惶人心了。  

其人非常清楚臣子们所谓的“逆耳忠言”,也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胡扯。  

可笑!  

大同帝国费了这么大的劲,都攻到了兴州城下,必然是要就此灭亡夏国。  

夏国灭亡,嵬名氏自然讨不到好。  

但你们以为放弃抵抗,献祭了嵬名氏,同军就能延续夏国传统,任由你们继续在兴庆府作威作福么?  

大同帝国不在夏国老巢兴庆府杀个人头滚滚,日后如何在夏地建立稳固的统治?  

李乾顺不愧是继位三十余年的国主,搞明白自己的处境后,并没有质问臣子们的背主求荣,而是顺应民心,遣使入同营乞降献城。  

不过,虽然决定了乞降献城,其人却又以国中事务繁杂,方方面面关系难协调为由,请求上国宽限一个月时间,以给夏国做投降献城准备。  

牛皋在战前就得到正乾皇帝关于灭夏问题的明确指示,自然不会容许李乾顺到了这个时候还耍花招,其人乃对夏使道:  

“同军破城,何须你等做准备?愿降不降,不用征求俺的意见!”  

被同军统帅一瓢凉水牛皋泼下,清醒过来的夏国贵人们也只能在国主的领导下继续奋力抗击同军。  

此战,不求真能翻盘打赢强大的敌军,只求能让同军意识到夏人的不屈,而放弃对夏人的残酷压榨,尽力保住夏地的传统。  

因地理条件限制,夏国大部分人口和城池都集中在其东南部,而以兴庆府为核心的贺兰山谷地又是重中之重。  

经过百余年的持续经营,兴州城池的高大和坚固程度远非顺、静、怀等州可比。  

可惜,如此坚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为防守冷兵器战争而打造,面对全新的战争形态,天然就存在漏洞。  

就如同能跟宋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夏军,面对同军时却节节败退一样,足以防住投石机密集攻击的兴州城却难以防住怒吼的火炮。  

战斗仅仅持续了六天时间,坚固的夏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