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声东击西取福建(2/3)
只给了叛将张员三天的考虑时间。
收到刘韐的亲笔信,张员就知道朝廷动真格了。
继续对抗,还是接受招安,抑或真的投靠大同,必须在三天内做出选择。
其实,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接受招安。
移镇江州看起来还能继续抓住军队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是个大陷进。
朝廷不给钱就杀官造反的叛军自然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这些乌合之众之“团结”起来对抗朝廷,只是兵变后迫不得已的抱团求生而已。
张员也只是勉强能够服众的叛军头目,并没有绝对的威望。
真要离开熟悉的建州,前往江州前线为朝廷继续(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做炮灰,上层头目还能逐一说服,绝大部分的底层士卒却肯定不会依。
其人若是坚持这么做,都不用走到江州,估计还没出建州,就有人割了他的脑袋找刘宣抚领赏。
投靠大同帝国也不可取,拼着掉脑袋的风险搞出这么大的事,却换不来大富贵,傻子才会这么干。
张员若是有意投靠大同,早就投靠了,哪里还要磨蹭到现在?
继续对抗更不用想,张员窝在建州白白浪费这么长时间都不敢打出来,更没信心在熟悉福建军政事务的刘宣抚手下走一遭。
所以,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就只剩下接受招安,前往兴化军就职知军一个选择。
实话说,这个选择并不算差。
杀人放火受招安乃是大宋底层人士博出身的常规操作,做得好还能得善终。
但杀人也不能乱杀,张员当日没能控制住兵变的形势,乱兵当场杀死了福建路转运副使毛奎、判官曾伃等人朝廷命官,这就有些过了。
要想事后不被朝廷清算,就必须拥有足够自保的力量。
只选三百人赴任,显然太少,靠这点人掌控兴化军三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刘韐老鬼事后翻脸怎么办?
侥幸心理绝对不能有。
张员乃向刘宣抚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兴化军继续为国效力,但兄弟们本来就因为朝廷没信用欠钱不发才闹事,现在也不敢相信朝廷的任何承诺。
刘相公若有心招安,则让当日闹事的老兄弟自行选择接受整编还是去兴化军。
兵变当日,建州士兵大阅,现场的士兵有近三千人。
真正闹事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张员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这些人都随他走,刘韐自然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也是招安的常规套路。
信使飞奔来往,双方不断砍价,关于招安的条件逐渐达成了共识:
知兴华军条件不变,刘韐允许张员带八百人赴任,而后者则需要稳住其余叛军,确保刘宣抚顺利接收建州。
眼见招安就要成功了,叛军小头目宋博趁张员调动心腹人马时的混乱,以“张员要卖兄弟们换富贵”为口号突然发难。
双方混战一阵,各自死伤几十人后又迅速分开。
张员占据建安城东,宋博占据城西,紧张对峙。
事发突然,两人手中掌控的军队都有限,为增加胜算,各自许诺加威胁,待到说服城中处于混乱中的军队加入本方再开战。
当日晚,双方还没有分出胜负,刘韐就亲自引兵杀到建安城下。
原来,刘宣抚根本就没有满足张员招安条件的打算,之前限定三天时间招安时间,却故意分化叛军,就是为了引其内斗。
宋博眼见官兵杀到,自知中计,索性主动引刘韐入城。
其余叛军见大势已去,也尽皆投降。
张员自知刘韐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当即命人放火烧城,以期阻挡官军的进攻。
其人则趁着城中混乱,孤身一人易装出了城。
到次日下午,张员逃入两浙路衢州境内,为同军斥候所捕。
而用计顺利拿下了建州,福建路宣抚使刘韐却愁眉不展。
此次兵变的贼首最后下落不明,刘相公倒是不太在意。
张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本事,在乱军中的号召力也不是很强,跑了就跑了。
当务之急是整编叛军,赶紧恢复被张员破坏的建州社会秩序。
这两件事并不是很复杂,却需要时间,还得在建州留下相当数量的兵马镇守维稳。
现在的问题是同军随时都能打过来,刘韐必须重新调整福建路的兵力部署,不能将过多的兵力浪费在建州。
没错。
拿下建安城后,刘宣抚立即审问了几个叛军头目,重点是这段时间同军斥候进入建州的频率变化。
依据审讯的结果,刘韐得出了一个令他头疼不已的结论:
同军确实有可能会借建州兵变之机出兵福建,但其突破点却未必是兵荒马乱的建州,还有可能是紧挨建州的福建路首府福州!
刘韐不愧为熟悉福建路情况的帅臣,其人对同军动向的判断极为准确。
建州兵变平定的第四日,同军第六军庞万春率四个营的兵马由温州平阳县南下,攻入福州境内。
之前,为了平定兵变,提举福建路常平公事陈桷檄从福州带走了不少兵马,并将剩余的兵马收缩到福州治所闽县和侯官(双附郭县)城内。
福州最北端的长溪县仅有紧急招募的三百本地射士守护,仅能勉强维持城中秩序,根本没法抵挡同军的进攻。
同军尚未完全展开阵型,仅仅是庞万春一
收到刘韐的亲笔信,张员就知道朝廷动真格了。
继续对抗,还是接受招安,抑或真的投靠大同,必须在三天内做出选择。
其实,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接受招安。
移镇江州看起来还能继续抓住军队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是个大陷进。
朝廷不给钱就杀官造反的叛军自然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这些乌合之众之“团结”起来对抗朝廷,只是兵变后迫不得已的抱团求生而已。
张员也只是勉强能够服众的叛军头目,并没有绝对的威望。
真要离开熟悉的建州,前往江州前线为朝廷继续(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做炮灰,上层头目还能逐一说服,绝大部分的底层士卒却肯定不会依。
其人若是坚持这么做,都不用走到江州,估计还没出建州,就有人割了他的脑袋找刘宣抚领赏。
投靠大同帝国也不可取,拼着掉脑袋的风险搞出这么大的事,却换不来大富贵,傻子才会这么干。
张员若是有意投靠大同,早就投靠了,哪里还要磨蹭到现在?
继续对抗更不用想,张员窝在建州白白浪费这么长时间都不敢打出来,更没信心在熟悉福建军政事务的刘宣抚手下走一遭。
所以,摆在其人面前的选择就只剩下接受招安,前往兴化军就职知军一个选择。
实话说,这个选择并不算差。
杀人放火受招安乃是大宋底层人士博出身的常规操作,做得好还能得善终。
但杀人也不能乱杀,张员当日没能控制住兵变的形势,乱兵当场杀死了福建路转运副使毛奎、判官曾伃等人朝廷命官,这就有些过了。
要想事后不被朝廷清算,就必须拥有足够自保的力量。
只选三百人赴任,显然太少,靠这点人掌控兴化军三县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刘韐老鬼事后翻脸怎么办?
侥幸心理绝对不能有。
张员乃向刘宣抚表示自己愿意前往兴化军继续为国效力,但兄弟们本来就因为朝廷没信用欠钱不发才闹事,现在也不敢相信朝廷的任何承诺。
刘相公若有心招安,则让当日闹事的老兄弟自行选择接受整编还是去兴化军。
兵变当日,建州士兵大阅,现场的士兵有近三千人。
真正闹事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张员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这些人都随他走,刘韐自然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也是招安的常规套路。
信使飞奔来往,双方不断砍价,关于招安的条件逐渐达成了共识:
知兴华军条件不变,刘韐允许张员带八百人赴任,而后者则需要稳住其余叛军,确保刘宣抚顺利接收建州。
眼见招安就要成功了,叛军小头目宋博趁张员调动心腹人马时的混乱,以“张员要卖兄弟们换富贵”为口号突然发难。
双方混战一阵,各自死伤几十人后又迅速分开。
张员占据建安城东,宋博占据城西,紧张对峙。
事发突然,两人手中掌控的军队都有限,为增加胜算,各自许诺加威胁,待到说服城中处于混乱中的军队加入本方再开战。
当日晚,双方还没有分出胜负,刘韐就亲自引兵杀到建安城下。
原来,刘宣抚根本就没有满足张员招安条件的打算,之前限定三天时间招安时间,却故意分化叛军,就是为了引其内斗。
宋博眼见官兵杀到,自知中计,索性主动引刘韐入城。
其余叛军见大势已去,也尽皆投降。
张员自知刘韐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当即命人放火烧城,以期阻挡官军的进攻。
其人则趁着城中混乱,孤身一人易装出了城。
到次日下午,张员逃入两浙路衢州境内,为同军斥候所捕。
而用计顺利拿下了建州,福建路宣抚使刘韐却愁眉不展。
此次兵变的贼首最后下落不明,刘相公倒是不太在意。
张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本事,在乱军中的号召力也不是很强,跑了就跑了。
当务之急是整编叛军,赶紧恢复被张员破坏的建州社会秩序。
这两件事并不是很复杂,却需要时间,还得在建州留下相当数量的兵马镇守维稳。
现在的问题是同军随时都能打过来,刘韐必须重新调整福建路的兵力部署,不能将过多的兵力浪费在建州。
没错。
拿下建安城后,刘宣抚立即审问了几个叛军头目,重点是这段时间同军斥候进入建州的频率变化。
依据审讯的结果,刘韐得出了一个令他头疼不已的结论:
同军确实有可能会借建州兵变之机出兵福建,但其突破点却未必是兵荒马乱的建州,还有可能是紧挨建州的福建路首府福州!
刘韐不愧为熟悉福建路情况的帅臣,其人对同军动向的判断极为准确。
建州兵变平定的第四日,同军第六军庞万春率四个营的兵马由温州平阳县南下,攻入福州境内。
之前,为了平定兵变,提举福建路常平公事陈桷檄从福州带走了不少兵马,并将剩余的兵马收缩到福州治所闽县和侯官(双附郭县)城内。
福州最北端的长溪县仅有紧急招募的三百本地射士守护,仅能勉强维持城中秩序,根本没法抵挡同军的进攻。
同军尚未完全展开阵型,仅仅是庞万春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