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天命所归赵老九(2/3)
祖辈辈的教化下来,“天命归赵氏”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
即使这几年大宋接连吃了败仗,国土越来越小,颓势很明显。
但同军从没有打到郾城县,没有强烈的对比,任凭朝廷忽悠的乡野小民就算知道大宋确实不行了,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不行的朝代什么时候会被灭掉。
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谁又能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少代?
契丹人当年那么凶,都打到了开德府,最后不还是与大宋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
这些流民上半年没有追随撤退的同军到大同,之前又眼睁睁地看着官府烧自己房子都不敢反抗,自然不可能在没有彻底逼到绝境的情况下造反。
先是有人提议请赵构起兵,众人响应康王勤王,如此既可以吃上皇粮避免饿死乡野的命运,又能将功赎罪防止日后被朝廷追究。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不足为人道的小心思。
跟着身份尊崇的康王殿下起兵,普通人奔着不饿死的目标,领头之人却绝对少不了一个头领之职。
若是混得好,什么将军、元帅也不是没有可能。
富贵就在康王的身上,怎么能放走?
可惜,赵构不愿意起兵。
大宋还没有灭亡,其人也没有得到皇帝允许他勤王的诏令,他一个身份尴尬的亲王就这样起兵,与造反何异?
更何况,流民之前杀死王云的狂暴景象还历历在目。
此刻起兵,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不说,还会被这些流民控制从此身不由己。
康王宁死不从,流民不敢对其用强,又担心狠心如狼的知县郭老爷派兵来剿杀自己这帮人,便裹挟着赵构继续向南逃荒。
途中,因为有康王的名头,流民越聚越多,消息逐渐传到了郾城知县郭旭的耳中。
郭知县却没有派兵来追流民,一则是城中兵马本就不多,还不安稳;二则是这个莫名其妙出现在自己治下的康王身份存疑。
之前执行清野令已经将治下百姓给得罪老了,万一流民故意设伏,用一个可救可不救的亲王引县兵出城,然后杀县兵作乱,怎么办?
郭知县没有派兵来追,流民便裹挟着赵构一路向南,一直逃到了颍昌府、淮宁府和蔡州三地交界的苽陂镇。
在这里,他们发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继续向南,到还有战乱的蔡州碰碰运气,等熬到了战争结束,再回到乡中重建家园。
这个建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因为上半年同军就曾攻陷过蔡州,其处也不安全。
人生地不熟,还有随时都会来的兵灾,去了蔡州还不如呆在郾城老家更安全。
当然,这么多人一直待在没甚出产的苽陂镇也不是办法。
有人便建议干脆向东去同军占领的淮宁府,投奔了大同,从此就再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还可以将大宋康王献给同军换富贵。
这个建议很诱人,也很危险。
同军上半年打到临安城下,却又退了回去,连带之前占领的唐、蔡、汝三州和颍昌、淮宁两府也还给了大宋。
谁敢肯定这次不会再来一次?
再说,康王一个人,最多再加一名护卫(高世则),能换几个人的富贵?
凭什么富贵给你,而不是我?
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便僵在了苽陂镇。
流民本来就没有什么组织性,每日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都是人。
有人为了梦想中的富贵不愿意走,有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没指望过富贵。
随着一些随身粮食快要吃完而不得不走的流民南下,康王在苽陂镇的消息也被他们带到了蔡州,并被知蔡州事汪伯彦探知到。
汪知州见识不凡,站得位置又高,掌握的信息自是信息面狭窄的流民没法比。
其人很清楚大宋这次在劫难逃无法避免,但大同想要一统天下也没那么容易。
正乾皇帝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那篇喊打喊杀的檄文有多么短视,完全不具备即将主宰神州的王者气度。
大宋会亡,但拥护大宋的忠义人家不会亡。
不说大战开始后众多携家带口逃往江南的大户人家,仅仅是京西和淮南四路因战争而破产的百姓,战后就绝对不会消停。
上千万人级别的大动乱,便是军队再能打,也会被拖得筋疲力尽,休想在短时间内平定各地的动乱。
这些都是正乾皇帝会为自己的狂妄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大宋不灭的希望所在。
这种形势下,投资一位颇得民心的亲王,绝对奇货可居。
只要能够掌握康王,无论是等待大宋灭亡后拥立其人以获取奇功,还是在事不可为时交给大同换富贵,都稳赚不赔。
汪伯彦的行动力极强,想到就做。
其人许以重金,命心腹人装作流民携带帛书前往苽陂镇,联络被困的赵构。
他自己则亲带一千州兵赶到上蔡县东北侧的澺水西岸接应康王大驾。
得亏流民的松散和多方意见不一,虽然险而又险,但汪伯彦的计策还是成功了。
当赵构在蔡州人马的接应下摸黑逃到澺水西岸,见到率军相迎的汪知州时,心情激荡之下,一把拉住后者的手,郑重承诺道:
“它日见到天子,当首汪知州以京兆之荐。”
赵构一个倍受猜忌的亲王,莫说京兆府这么敏感的人事任选,便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甚至一个县尉、主簿都
即使这几年大宋接连吃了败仗,国土越来越小,颓势很明显。
但同军从没有打到郾城县,没有强烈的对比,任凭朝廷忽悠的乡野小民就算知道大宋确实不行了,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不行的朝代什么时候会被灭掉。
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谁又能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少代?
契丹人当年那么凶,都打到了开德府,最后不还是与大宋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
这些流民上半年没有追随撤退的同军到大同,之前又眼睁睁地看着官府烧自己房子都不敢反抗,自然不可能在没有彻底逼到绝境的情况下造反。
先是有人提议请赵构起兵,众人响应康王勤王,如此既可以吃上皇粮避免饿死乡野的命运,又能将功赎罪防止日后被朝廷追究。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点不足为人道的小心思。
跟着身份尊崇的康王殿下起兵,普通人奔着不饿死的目标,领头之人却绝对少不了一个头领之职。
若是混得好,什么将军、元帅也不是没有可能。
富贵就在康王的身上,怎么能放走?
可惜,赵构不愿意起兵。
大宋还没有灭亡,其人也没有得到皇帝允许他勤王的诏令,他一个身份尴尬的亲王就这样起兵,与造反何异?
更何况,流民之前杀死王云的狂暴景象还历历在目。
此刻起兵,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不说,还会被这些流民控制从此身不由己。
康王宁死不从,流民不敢对其用强,又担心狠心如狼的知县郭老爷派兵来剿杀自己这帮人,便裹挟着赵构继续向南逃荒。
途中,因为有康王的名头,流民越聚越多,消息逐渐传到了郾城知县郭旭的耳中。
郭知县却没有派兵来追流民,一则是城中兵马本就不多,还不安稳;二则是这个莫名其妙出现在自己治下的康王身份存疑。
之前执行清野令已经将治下百姓给得罪老了,万一流民故意设伏,用一个可救可不救的亲王引县兵出城,然后杀县兵作乱,怎么办?
郭知县没有派兵来追,流民便裹挟着赵构一路向南,一直逃到了颍昌府、淮宁府和蔡州三地交界的苽陂镇。
在这里,他们发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继续向南,到还有战乱的蔡州碰碰运气,等熬到了战争结束,再回到乡中重建家园。
这个建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因为上半年同军就曾攻陷过蔡州,其处也不安全。
人生地不熟,还有随时都会来的兵灾,去了蔡州还不如呆在郾城老家更安全。
当然,这么多人一直待在没甚出产的苽陂镇也不是办法。
有人便建议干脆向东去同军占领的淮宁府,投奔了大同,从此就再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还可以将大宋康王献给同军换富贵。
这个建议很诱人,也很危险。
同军上半年打到临安城下,却又退了回去,连带之前占领的唐、蔡、汝三州和颍昌、淮宁两府也还给了大宋。
谁敢肯定这次不会再来一次?
再说,康王一个人,最多再加一名护卫(高世则),能换几个人的富贵?
凭什么富贵给你,而不是我?
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便僵在了苽陂镇。
流民本来就没有什么组织性,每日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都是人。
有人为了梦想中的富贵不愿意走,有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没指望过富贵。
随着一些随身粮食快要吃完而不得不走的流民南下,康王在苽陂镇的消息也被他们带到了蔡州,并被知蔡州事汪伯彦探知到。
汪知州见识不凡,站得位置又高,掌握的信息自是信息面狭窄的流民没法比。
其人很清楚大宋这次在劫难逃无法避免,但大同想要一统天下也没那么容易。
正乾皇帝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那篇喊打喊杀的檄文有多么短视,完全不具备即将主宰神州的王者气度。
大宋会亡,但拥护大宋的忠义人家不会亡。
不说大战开始后众多携家带口逃往江南的大户人家,仅仅是京西和淮南四路因战争而破产的百姓,战后就绝对不会消停。
上千万人级别的大动乱,便是军队再能打,也会被拖得筋疲力尽,休想在短时间内平定各地的动乱。
这些都是正乾皇帝会为自己的狂妄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大宋不灭的希望所在。
这种形势下,投资一位颇得民心的亲王,绝对奇货可居。
只要能够掌握康王,无论是等待大宋灭亡后拥立其人以获取奇功,还是在事不可为时交给大同换富贵,都稳赚不赔。
汪伯彦的行动力极强,想到就做。
其人许以重金,命心腹人装作流民携带帛书前往苽陂镇,联络被困的赵构。
他自己则亲带一千州兵赶到上蔡县东北侧的澺水西岸接应康王大驾。
得亏流民的松散和多方意见不一,虽然险而又险,但汪伯彦的计策还是成功了。
当赵构在蔡州人马的接应下摸黑逃到澺水西岸,见到率军相迎的汪知州时,心情激荡之下,一把拉住后者的手,郑重承诺道:
“它日见到天子,当首汪知州以京兆之荐。”
赵构一个倍受猜忌的亲王,莫说京兆府这么敏感的人事任选,便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甚至一个县尉、主簿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