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对宋谈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弓手成长为一路招捉使。  

落脚光州后,李成又在光州闷头练军多时,使得其部战力确实要强于一般宋军,让被疲于应付大同的大宋朝廷始终不敢对其动武。  

而在黄文炳淮南本籍贤才的协助下,事实上半割据的光州社会治理水平也要略高于周边赵宋各府州。  

正是得益于此,李成才能以光州一地能勉强养活麾下数千兵马。  

不过,李成在光州文武两道上虽然都可圈可点,却都没能脱离时代桎梏,均只能以混乱不堪的赵宋王朝的一般水平做参照物。  

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一旦与此世最强的同军对比起来,光州宋军就不够看了。  

两军对峙月余时间,李成部兵马一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连之前在于朝廷兵马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也消磨了大半。  

早在那时,自知独立难支的李成便立即派出信使向求淮南东、西路宣抚使司求援。  

没错,光州本就属于淮南西路治下,李成为大宋守御光州,其部受到同军的攻击,当然是要向本路宣抚使司求援了。  

但彼时李纲已被天子召回临安问责,新的淮南路宣抚使种师道还没有未就任。  

朝廷对吴敏、李纲等人的严厉处置,就是非常明确的政治信号:谁不想安生,谁老是想着打仗,就是大奸臣!  

既然朝廷摆明了就是要息事宁人,负责宣抚使司日常业务的勾当公事折彦质如何敢在这个时候寻同军的晦气而搭上自己的前程?  

其人不仅没有做出救援光州的行动,还命庐州和濠州兵马严守防区不得擅自行动,以防备同军声西击东。  

并强调若遇同军越境挑衅,也必须保持克制,绝不能射第一箭。  

幸好同军一门心思只找光州兵马的麻烦,似乎并无东向之意,才让肩负重任的折勾当免去了做奸臣的厄运。  

随后,种师道死在了赶往淮南的途中,淮南路宣抚使之任由此空缺。  

赵桓计划以福建路制置使刘韐接其任,但福建路的动乱平定正到了关键时刻,根本走不开人。  

到了这个时候,赵宋朝廷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改以知京兆府事范讷接任淮南东、西路宣抚使之职了。  

待临危受命的范宣抚赶到淮南时,大同已经再次发布讨宋檄文。  

两国大战将起,朝廷却还幻想息事宁人,严禁各地兵马异动。  

范讷连自己防区的情况都没有摸清,更不愿为了李成这反贼出头赔上自己的前程。  

李成也知道自己不受待见,淮南宣抚使司迟迟没有行动后,其人便接连派出信使请求临安朝廷给予支援。  

朝廷的答复倒是很爽快:十个指挥的甲械和钱粮等物资随后就到,务必要顶住!  

李成最需要的是朝廷赶紧出兵牵制同军的行动,而不是有命拿没命花的钱粮物资。  

但形势危急,其人也不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逃跑,只能硬着头皮将大半兵力顶到第一线。  

由是,直到同军正式向光州发起进攻前,事实上独立于赵宋军政体系之外的光州兵马都没有得到任何支援。  

应该说,李成在光州这么长时间的经营还是颇有效果的。  

张雄率师由开顺镇渡过决水后,整整两天都没能剖开光州兵马的防御。  

李成部兵马本土作战中表现出的作战决心和战术素养,都要远超一般宋军。  

其部甚至能够借助预先修筑的掩体抗住同军大炮持续炮击,并在炮击结束的后迅速进入站位打反击。  

不过,李成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当张雄发现其部的防御薄弱部位,并集中兵力向敌军发起白刃肉搏后,光州宋军不耐血战消耗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  

伤亡比率刚刚超过两成,前线便开始动摇。  

危急时刻,李成麾下悍将孔彦舟亲自带着预备队填上了缺口,却还是挡不住同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又迅速败退下来。  

一点攻破之后,便是全线溃败。  

李成仅仅在坚持了三天时间,就被籍籍无名的同军小将张雄教会了做人。  

因为败得实在太快,待其人仓惶溃逃至黄州境内时,其部已经剩下不到五百人了。  

赵宋朝廷若是此时想清算李成,仅凭黄州兵马就能轻易擒获此人。  

幸好,此时同军第五军大举展开进攻,陈达、季闯两部同时突破濠州、楚州防线的消息已经传开。  

这一次,同军突破宋军的防线后就改变了以往稳步推进的战法,以师营为单位分三条战线快速推进,务求消灭宋军有生力量。  

前线大溃,刚刚上任的淮南路宣抚使范讷根本没办法约束全无战心的麾下兵马,只能在折彦质的掩护下仓惶退往扬州继续“指挥作战”。  

大战一起,溃军沿途作乱,盗匪趁火打劫,流民四散而逃,淮南诸州府社会秩序迅速崩溃,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  

到了这个时候,淮南宣抚使司都已经自身难保了,黄州兵马也在见到光州溃兵的第一刻跟着溃逃,谁还有精力关心李成这个朝廷一直头疼的反贼?  

而在更早的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临安朝廷早就难成一团。  

赵构、冯澥和李若水等人入大同谈判未果被赶回后,得知乞和之路不通,赵桓顿时慌了手脚。  

众宰执只能说车轱辘话,根本指望不上,其人只能召百官议事。  

朝议一开始,群臣就是一顿胡乱攀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