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众正盈朝群魔舞(2/3)
利,旧党欲要恢复祖宗之法,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
至于取消节假日后,官老爷们长期得不到休息,身心健康怎么办?
不存在的!
正人君子们皆履清要之职,每日只需要吟诗作赋粉饰太平即可致天下太平,当官当得快活似神仙,要什么节假日?
果不其然,这道诏令下达四日后,便有臣僚上言:
“窃以国家治乱在用人,用人在责实。
熙宁间,王安石执政,改更祖宗之法,附会经典,号为新政。以爵禄招诱轻进冒利之人,使为奥援,挟持新政,期於必行,自比商鞅,天下始被其害矣。
以至为士者,非性命之说不谈,非《庄》、《老》之书不读,上慕轩、黄,下比尧、舜、三代,以汉、唐为不足法,流弊至今,为害日久…
今天下之士,操笔弄墨,朝诲夕谕,升孔子之堂,宗虚无之教,而欲风教不坏,朝廷乂安,其可得乎…”
天子从其请,诏复以诗赋取士,并禁用《庄》、《老》及王安石《字说》。
这是要从源头上纠正用人导向,尽量避免那些满肚子富国之策,实际却是“与民争利”的家伙混入纯洁的大宋官僚队伍。
嗯,治国先治德,深受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熏陶的官员肯定道德高尚,绝对不会祸国殃民,没毛病!
四月二十三日,诏台谏者天子之耳目,宰执不当荐举,当自亲擢。
同一日,诏追政和以来道官、处士、先生封赠奏补等敕书。
五月初一,再拜龙德宫,令提举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闻。
很明显,天性轻佻爱自由的赵佶被关起来后并不安生,暗地里做了一些事,让赵桓嗅到了危险,不得不加紧对自己老爹的看管。
五月初五,应“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之请,诏追夺王安石王爵,罢配享孔子庙。
五月初六,诏无出身待制已上,年及三十而通历任实及十年者,才能享受恩荫待遇。
新党善于“开源”,旧党确实不善此道,就只能“节流”了。
但节流明显是动既得利益者的饼子,肯定会遭抵触。
这个问题也很好办,人分三六九等,上层的老爷们不用动,继续压榨无出身的官员和没前途的小吏便是。
六月初一,以道君皇帝还朝,御紫宸殿,受群臣朝贺。诏谏官极论阙失。
赵桓显然发现了自己老爹的正确使用方法——没事拉出来挨顿骂,更有利于彰显自己的功绩,也有利于朝廷百官团结一心。
七月初一,废除元符上书邪等的禁令。
七月二十三日,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上言“宣仁皇后(神宗皇帝之母高滔滔)保祐哲宗,枉被诬谤,久而未明,乞行政典。”
赵桓再纳良言,诏侍从官共议改修宣仁皇后谤史。
既然是废新还旧,自然要彻底,先从改教——历史开始。
令人尴尬的是,大宋皇帝和朝廷如此顺天应人,却没能换来上天的庇佑。
六月十七日,天狗坠地,有声如雷。
次日,赵桓匆忙下诏虑囚。
六月二十日,彗出紫微垣。
六月二十一日,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在张宿会合。
上天接连降下异象示警,很自然会引来一众言官“星象垂戒,切自警畏,内修德,外修政,进君子,退小人”之类的上书。
赵桓除了没做到如其老子那般亲自上阵敬天之诚外,该做的真的已经都做了。
无奈之下,其人只能下诏罢都水、将作监承受内侍官。
实际上,自太学生聚暴民屠内侍后,作为天子耳目皇帝私奴的内侍已经很少有人敢出宫办事了。
赵桓此举其实是以诏令形式正式剥夺了内侍作为皇帝耳目的功能。
都已经众正盈朝了,天子还派内侍为承受监察地方,这是信不过谁呢?
然而,仅仅过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上天又降下异象。
八月七日,又彗出东北,长数丈,掠帝座,扫文昌。
赵桓这回没辙了,只能诏以彗星避殿减膳,令从臣具民间疾苦以闻。
要不怎么说得民心者真王者呢?
赵官家为天下苍生做了这么多实事,关键时刻自然会有忠心臣子为其解忧。
御史中丞陈过庭便及时上奏,言:“彗出东北,应在伪同,此乃乱贼将衰之兆,非大宋之忧也。”
众臣皆以陈中丞之言甚妥,并为天子贺…
大宋的面临的窘境毕竟是内忧外患相互叠加,相较而言,外患比内忧更加严重。
因而,朝廷在下大力解决内患的同时,也没忘了应对外患。
四月十八日,应众臣反复上书之请,赵桓下诏加种师道太尉、同知枢密院事、荆湖北路宣抚使,命其招抚蠢蠢欲动的钟相。
四月二十八日,诏有告奸人妄言同军复至以恐动居民者,赏之。
同宋两国刚刚发生的大战中,不仅有梁方平、何灌等部宋军望风而逃,还有不少上户人家闻同军至而弃家奔走。
甚至在同军退兵后,临安城中还两次因同军复至谣言导致城中居民争相逃亡。
大宋军民惧同入骨由此可见一斑,且短期内也没办法消除这种负面情绪,那就只能以严刑峻法尽力压制了。
四月二十八日,令在京监察御史、在外监司、郡守及路分钤辖以上,举曾经边任或有武勇可以统众出战者,每人
至于取消节假日后,官老爷们长期得不到休息,身心健康怎么办?
不存在的!
正人君子们皆履清要之职,每日只需要吟诗作赋粉饰太平即可致天下太平,当官当得快活似神仙,要什么节假日?
果不其然,这道诏令下达四日后,便有臣僚上言:
“窃以国家治乱在用人,用人在责实。
熙宁间,王安石执政,改更祖宗之法,附会经典,号为新政。以爵禄招诱轻进冒利之人,使为奥援,挟持新政,期於必行,自比商鞅,天下始被其害矣。
以至为士者,非性命之说不谈,非《庄》、《老》之书不读,上慕轩、黄,下比尧、舜、三代,以汉、唐为不足法,流弊至今,为害日久…
今天下之士,操笔弄墨,朝诲夕谕,升孔子之堂,宗虚无之教,而欲风教不坏,朝廷乂安,其可得乎…”
天子从其请,诏复以诗赋取士,并禁用《庄》、《老》及王安石《字说》。
这是要从源头上纠正用人导向,尽量避免那些满肚子富国之策,实际却是“与民争利”的家伙混入纯洁的大宋官僚队伍。
嗯,治国先治德,深受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熏陶的官员肯定道德高尚,绝对不会祸国殃民,没毛病!
四月二十三日,诏台谏者天子之耳目,宰执不当荐举,当自亲擢。
同一日,诏追政和以来道官、处士、先生封赠奏补等敕书。
五月初一,再拜龙德宫,令提举官日具太上皇帝起居平安以闻。
很明显,天性轻佻爱自由的赵佶被关起来后并不安生,暗地里做了一些事,让赵桓嗅到了危险,不得不加紧对自己老爹的看管。
五月初五,应“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之请,诏追夺王安石王爵,罢配享孔子庙。
五月初六,诏无出身待制已上,年及三十而通历任实及十年者,才能享受恩荫待遇。
新党善于“开源”,旧党确实不善此道,就只能“节流”了。
但节流明显是动既得利益者的饼子,肯定会遭抵触。
这个问题也很好办,人分三六九等,上层的老爷们不用动,继续压榨无出身的官员和没前途的小吏便是。
六月初一,以道君皇帝还朝,御紫宸殿,受群臣朝贺。诏谏官极论阙失。
赵桓显然发现了自己老爹的正确使用方法——没事拉出来挨顿骂,更有利于彰显自己的功绩,也有利于朝廷百官团结一心。
七月初一,废除元符上书邪等的禁令。
七月二十三日,著作郎兼太学祭酒杨时上言“宣仁皇后(神宗皇帝之母高滔滔)保祐哲宗,枉被诬谤,久而未明,乞行政典。”
赵桓再纳良言,诏侍从官共议改修宣仁皇后谤史。
既然是废新还旧,自然要彻底,先从改教——历史开始。
令人尴尬的是,大宋皇帝和朝廷如此顺天应人,却没能换来上天的庇佑。
六月十七日,天狗坠地,有声如雷。
次日,赵桓匆忙下诏虑囚。
六月二十日,彗出紫微垣。
六月二十一日,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在张宿会合。
上天接连降下异象示警,很自然会引来一众言官“星象垂戒,切自警畏,内修德,外修政,进君子,退小人”之类的上书。
赵桓除了没做到如其老子那般亲自上阵敬天之诚外,该做的真的已经都做了。
无奈之下,其人只能下诏罢都水、将作监承受内侍官。
实际上,自太学生聚暴民屠内侍后,作为天子耳目皇帝私奴的内侍已经很少有人敢出宫办事了。
赵桓此举其实是以诏令形式正式剥夺了内侍作为皇帝耳目的功能。
都已经众正盈朝了,天子还派内侍为承受监察地方,这是信不过谁呢?
然而,仅仅过来一个多月的时间,上天又降下异象。
八月七日,又彗出东北,长数丈,掠帝座,扫文昌。
赵桓这回没辙了,只能诏以彗星避殿减膳,令从臣具民间疾苦以闻。
要不怎么说得民心者真王者呢?
赵官家为天下苍生做了这么多实事,关键时刻自然会有忠心臣子为其解忧。
御史中丞陈过庭便及时上奏,言:“彗出东北,应在伪同,此乃乱贼将衰之兆,非大宋之忧也。”
众臣皆以陈中丞之言甚妥,并为天子贺…
大宋的面临的窘境毕竟是内忧外患相互叠加,相较而言,外患比内忧更加严重。
因而,朝廷在下大力解决内患的同时,也没忘了应对外患。
四月十八日,应众臣反复上书之请,赵桓下诏加种师道太尉、同知枢密院事、荆湖北路宣抚使,命其招抚蠢蠢欲动的钟相。
四月二十八日,诏有告奸人妄言同军复至以恐动居民者,赏之。
同宋两国刚刚发生的大战中,不仅有梁方平、何灌等部宋军望风而逃,还有不少上户人家闻同军至而弃家奔走。
甚至在同军退兵后,临安城中还两次因同军复至谣言导致城中居民争相逃亡。
大宋军民惧同入骨由此可见一斑,且短期内也没办法消除这种负面情绪,那就只能以严刑峻法尽力压制了。
四月二十八日,令在京监察御史、在外监司、郡守及路分钤辖以上,举曾经边任或有武勇可以统众出战者,每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