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逆贼的下场(2/3)
真的怕了!
这是一种其人从未见识过的狂暴力量,饱读诗书的李伯纪无法理解这种力量,却本能恐惧——是真的恐惧!
暴徒当着他的面杀死众内侍,就是明白无误地宣示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李纲,不需要大宋,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供他们释放戾气的工具而已。
这一点,和当初李纲自己借大同帝国出兵大宋的压力逼迫昏君赵佶禅位于皇太子一样,并没有本质区别。
只不过,李纲当初的行为尚在规则内。
而这些人则完全不讲规则,或者说,破坏一切就是他们的规则!
其人到底不是未经庶务的太学生,可以凭借一腔热血为所欲为。
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下来,李纲早已清楚什么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更清楚什么是天子,什么是民,又什么是士。
其人非常清楚为民请命的太学生们在玩火。
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释放了一种怎样可怕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现在还是自发的盲动状态,却已经展现了其可怕的破坏力了。
以李纲还算宽广的见识,不知道这世间有谁能够操纵这种力量。
其人只知道,古往今来,凡是试图驾驭这股力量的野心家,最终都被自己释放出的毁灭力量所毁灭。
放任这种力量肆掠,不仅会死内侍,还会死君王!
届时,大宋必亡,天下的士大夫的也必亡!
由是,李纲怕了,真的怕了。
惶惧万分的李纲颤颤巍巍地走出了玉堂,却全无心情迎接民众的欢呼。
其人如同行尸走肉般被狂热的民众簇拥着走向崇政殿,请求入对。
得天子允许,李纲进殿,当即泣拜请死。
代表天子无上权威的传旨内侍被暴徒杀死,第一次感觉到“皇帝”的力量如此不堪一击的赵桓比李纲还要害怕。
如果可以,赵官家是真的想立即处死搞出这么大祸事的李纲,更想处死让自己如此没有安全感的所有暴徒。
但很明显,现在城外有大同的军队,城内有依然热血上头的暴徒。
其人根本没胆这么做,反而要求李纲挽救即将覆亡的大宋江山。
李纲入殿请对不久,天子便下诏:
罢蔡懋,复李纲尚书右丞,充临京四壁守御使。
此诏一出,李纲便坐实了裹挟民意胁迫天子之罪。
其人如何敢受?再三固辞,皇帝却坚决不许。
好话歹话说了一大堆,赵桓总算让李纲放下包袱以江山社稷为重,接下了这副实在难以承受的重担。
受诏后,李纲立即随提心吊胆的内侍出东华门,向依然在等李相公复职的狂热民众宣读天子的诏谕。
虽然解散的亲征行营没有再组建,但李相公已经官复尚书右丞,还领了临京四壁守御使之职,继续掌控城中大军,“复李纲、救大宋”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
一些人冷静下来,开始畏惧于朝廷接下来的清算,趁着没人注意赶紧开溜。
更多的人则还沉浸在挽救大宋危亡的自我感动中,暂时还不想走。
不过,民众的狂躁情绪好歹是退了几分。
而李纲已经复职,暴徒们再想闹事便没了借口。
天色渐晚,民众退走是迟早的事。
宣完诏谕,李纲便重新进宫再请入对。
这次奏对,赵桓和李纲君臣二人除了研究实际没什么好研究的临安城保卫战形势外,最主要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带头闹事的太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李纲旗帜鲜明,认为“太学生率众伏阙,意在生变,不可不治”。
并不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乃是于当前局势而言,挟民意以胁天子的太学生乃是肘腋之患,显然要比注定打不赢却行事有度的同军威胁优先度要更高。
大宋君臣虽然畏惧于大同正乾皇帝,开口伪帝闭口贼军。
但众人心里都明白,相对于口中高喊忠义行事却毫无底线的暴徒来说,正乾皇帝才是胸怀苍生一心革除天下积弊的真王者。
就算同军攻破了临安城灭了大宋王朝,以正乾皇帝的博大胸怀,大宋君臣可能有破家亡人之忧,却肯定不会被赶尽杀绝,延续血脉的希望绝对有。
甚至,只要放弃抵抗,积极配合大同帝国的社会改造,还能在新王朝生活无忧,后代子孙凭本事重新富贵也不是不可能。
但放任无法无天的太学生操纵民意,就不仅是亡大宋了,而是亡天下!
李纲才复职就请天子对“援助”自己的力量举起屠刀,既是再次与暴徒划清界限,也是真的恐惧于这种其人无法理解的狂暴力量。
无法无天的暴徒肯定是要严惩,但赵桓今天才被暴乱的民众吓破了胆,外面聚集的民众还没有完全退去,自是不敢在这个时候下旨抓人。
其人乃以“诸生心忧大宋,民众不知朝制”为由,暂时不治暴徒之罪。
不过,太学生陈东等人屡次三番妄议朝政,还相互串联,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负有管理之责的太学学官明显有渎职行为,必须先予以惩戒。
赵桓乃以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副贰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唐黄传不能约束诸生,待罪,诏答以速安本职。
其实,当街上的人群各自散去并逐渐冷静下来后,很多人便意识到自己参与了天大的祸事,当即就怂了。
这是一种其人从未见识过的狂暴力量,饱读诗书的李伯纪无法理解这种力量,却本能恐惧——是真的恐惧!
暴徒当着他的面杀死众内侍,就是明白无误地宣示自己的力量。
这些人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李纲,不需要大宋,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供他们释放戾气的工具而已。
这一点,和当初李纲自己借大同帝国出兵大宋的压力逼迫昏君赵佶禅位于皇太子一样,并没有本质区别。
只不过,李纲当初的行为尚在规则内。
而这些人则完全不讲规则,或者说,破坏一切就是他们的规则!
其人到底不是未经庶务的太学生,可以凭借一腔热血为所欲为。
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下来,李纲早已清楚什么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更清楚什么是天子,什么是民,又什么是士。
其人非常清楚为民请命的太学生们在玩火。
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释放了一种怎样可怕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现在还是自发的盲动状态,却已经展现了其可怕的破坏力了。
以李纲还算宽广的见识,不知道这世间有谁能够操纵这种力量。
其人只知道,古往今来,凡是试图驾驭这股力量的野心家,最终都被自己释放出的毁灭力量所毁灭。
放任这种力量肆掠,不仅会死内侍,还会死君王!
届时,大宋必亡,天下的士大夫的也必亡!
由是,李纲怕了,真的怕了。
惶惧万分的李纲颤颤巍巍地走出了玉堂,却全无心情迎接民众的欢呼。
其人如同行尸走肉般被狂热的民众簇拥着走向崇政殿,请求入对。
得天子允许,李纲进殿,当即泣拜请死。
代表天子无上权威的传旨内侍被暴徒杀死,第一次感觉到“皇帝”的力量如此不堪一击的赵桓比李纲还要害怕。
如果可以,赵官家是真的想立即处死搞出这么大祸事的李纲,更想处死让自己如此没有安全感的所有暴徒。
但很明显,现在城外有大同的军队,城内有依然热血上头的暴徒。
其人根本没胆这么做,反而要求李纲挽救即将覆亡的大宋江山。
李纲入殿请对不久,天子便下诏:
罢蔡懋,复李纲尚书右丞,充临京四壁守御使。
此诏一出,李纲便坐实了裹挟民意胁迫天子之罪。
其人如何敢受?再三固辞,皇帝却坚决不许。
好话歹话说了一大堆,赵桓总算让李纲放下包袱以江山社稷为重,接下了这副实在难以承受的重担。
受诏后,李纲立即随提心吊胆的内侍出东华门,向依然在等李相公复职的狂热民众宣读天子的诏谕。
虽然解散的亲征行营没有再组建,但李相公已经官复尚书右丞,还领了临京四壁守御使之职,继续掌控城中大军,“复李纲、救大宋”的任务便完成了一半。
一些人冷静下来,开始畏惧于朝廷接下来的清算,趁着没人注意赶紧开溜。
更多的人则还沉浸在挽救大宋危亡的自我感动中,暂时还不想走。
不过,民众的狂躁情绪好歹是退了几分。
而李纲已经复职,暴徒们再想闹事便没了借口。
天色渐晚,民众退走是迟早的事。
宣完诏谕,李纲便重新进宫再请入对。
这次奏对,赵桓和李纲君臣二人除了研究实际没什么好研究的临安城保卫战形势外,最主要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带头闹事的太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李纲旗帜鲜明,认为“太学生率众伏阙,意在生变,不可不治”。
并不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乃是于当前局势而言,挟民意以胁天子的太学生乃是肘腋之患,显然要比注定打不赢却行事有度的同军威胁优先度要更高。
大宋君臣虽然畏惧于大同正乾皇帝,开口伪帝闭口贼军。
但众人心里都明白,相对于口中高喊忠义行事却毫无底线的暴徒来说,正乾皇帝才是胸怀苍生一心革除天下积弊的真王者。
就算同军攻破了临安城灭了大宋王朝,以正乾皇帝的博大胸怀,大宋君臣可能有破家亡人之忧,却肯定不会被赶尽杀绝,延续血脉的希望绝对有。
甚至,只要放弃抵抗,积极配合大同帝国的社会改造,还能在新王朝生活无忧,后代子孙凭本事重新富贵也不是不可能。
但放任无法无天的太学生操纵民意,就不仅是亡大宋了,而是亡天下!
李纲才复职就请天子对“援助”自己的力量举起屠刀,既是再次与暴徒划清界限,也是真的恐惧于这种其人无法理解的狂暴力量。
无法无天的暴徒肯定是要严惩,但赵桓今天才被暴乱的民众吓破了胆,外面聚集的民众还没有完全退去,自是不敢在这个时候下旨抓人。
其人乃以“诸生心忧大宋,民众不知朝制”为由,暂时不治暴徒之罪。
不过,太学生陈东等人屡次三番妄议朝政,还相互串联,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负有管理之责的太学学官明显有渎职行为,必须先予以惩戒。
赵桓乃以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副贰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唐黄传不能约束诸生,待罪,诏答以速安本职。
其实,当街上的人群各自散去并逐渐冷静下来后,很多人便意识到自己参与了天大的祸事,当即就怂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