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所谋者大(2/3)
己是远来的军,必须一切听从朝廷安排,尽量别给自己惹麻烦。
但现在的情况是同军随时都可能攻过来,不尊重战争规律胡乱扎营就是自寻死路。
决定上万勤王将士的生死,甚至大宋王朝国运的胜败,都会因这个愚蠢的营地设置而注定。
这让其人如何敢为了顾忌朝廷大佬的颜面就胡乱将就?
李孝忠当即请示朝廷自选营地,却遭到了李纲断然拒绝。
李右丞确实不知兵,但身为亲征行营使,负有主持临安保卫战的重任,必须通盘考虑整个战局,哪能随便来个不入流的军将就可以对他的决定指手画脚?
其人当然知道让勤王兵马将大营扎在城下不妥,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安排。
何灌当日选择的扎营地点倒是城墙够远。
结果,被同军强行扛着城上的炮火拔除。
那一战给守军留下了极重的心理阴影,也让李右丞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其人如何敢让这支勤王大军又因为营地没扎好而再次被同军攻破?
正乾皇帝亲自统帅的大军即将赶来临安,李纲却已经没有打赢这一战的信心了。
其人只想死守临安,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只要拖得时间够久,皇帝长期在外的大同帝国必然会后方起火,迟早会自己退兵。
要达成这一战略,临安城内的人心就不能乱。
让勤王兵马驻守城下,主要是让惶恐不安的临安军民看到希望,知道自己不是困守孤城,从而坚定守下去的信心。
万余勤王兵马而已,完全可以被消耗掉。
但绝不能在何灌的小营被同军强行拔除没几天时间,就再发生一次同军强行破营的情况——这样的话,对临安守军士气的打击就太大了。
李孝忠的建议被拒绝,憋着一肚子火贴着护城河扎下大营。
其人根本没心情睡觉,连夜写了一封奏书,准备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
次日一早,李孝忠受召入宫面圣,一路看到了李纲之前辛苦布置的各种城防。
实话说,花样确实不少。
但在其人眼里,全他娘的是糊弄鬼鬼都不搭理的样子货。
为了尽力说服天子,面圣时李孝忠很很克制,直到皇帝赐予官职,并询问他关于此战有何高论前,其人都没有乱讲话。
同军都快打到了城下,还问什么计?
赵桓此举本就是走个过场,以体现天子对战争、对勤王军将的重视。
刚刚升官的李统领大豪出身,
其实也清楚这一点。
但同军就快要打过来了,任何糊弄都会导致千万人死得不明不白,其人不敢说假话。
李孝忠当即掏出昨夜准备好的奏书,向天子汇报了十二条守城意见。
其中,第一条就是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完全不懂用兵之术,还固执己见罔顾将士们的生死,必须撤掉,马上就撤!
李纲究竟会不会指挥打仗,赵桓是真的不知道。
但其人却明白同军拒绝和谈,大宋岌岌可危,要想活命就只有硬着头皮守城。
而满朝文武重臣中,唯有尚书右丞李纲坚决抗同且有极强的行动力,撤了李纲,换谁来为朕守城?
刚刚提拔为武功大夫的李孝忠么?
李统领分析守城作战的要诀来头头是道,赵桓倒是真的有点动心。
不过,其人就算再糊涂也知道自己要是真敢这么做,满朝大臣都会抵制这个任命。
李纲再如何幸进,也是正儿八经科举入仕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朝臣,让他做亲征行营使尚且有很多臣子不服。
大敌当前,一个啥也不是的秦凤路武夫跑到皇帝御前,说几句天子听不懂的军事术语,就能获得指挥朝廷大军的绝对权力?
开什么玩笑!
赵桓虽然没有在这个时候撤掉李纲的想法,但还是收下了李孝忠的奏书。
毕竟,李纲守城有决心归有决心,可脾气也非常大,若不是同军入侵的现实威胁摆在眼前,赵桓是真不想用这样的臣子。
耐着性子听完了李孝忠的守城建议后,赵桓便以“军情紧急,城外不可少了统领坐镇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城。
随即,天子又立即召尚书右丞李纲进宫,以李孝忠的建议询问后者守城疏漏之处。
赵桓的目的是借机拿捏性子刚直高傲的李纲,可后者本就脾气冲,得知自己被昨夜刚刚赶到的秦凤路刺头告了黑状,如何能忍?
李相公确实是军事外行,可接下抗同大任后,其人就一直在刻苦钻研,兵书都被他翻破了好几本。
相比起专门砍人脑壳的武夫来,李纲可能在指挥打仗上确实不擅长,但放眼朝中文武,再想找个比他更强的,也真找不到。
其人能不能指挥打仗还需经过实战检验,可在赵桓这等没有军事常识的皇帝面前驳斥李孝忠的建议却是易如反掌。
李孝忠年纪轻轻,勤王之前仅是一介布衣,可懂朝政艰难,可晓治国繁琐?
朝廷勤王诏令下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人就能私募数千兵马,又急行千余里,赶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进京,究竟是为人极忠,还是所谋者大?
此子率兵勤王之后,仅授不入流的承节郎,就能生生压制住一帮桀骜不驯的武臣,当年徐泽谋反之前,怕也是没这个胆量和能力吧?
同军即将攻入城下,此贼却离间君臣,建议临时调整防御部署,究竟是何
但现在的情况是同军随时都可能攻过来,不尊重战争规律胡乱扎营就是自寻死路。
决定上万勤王将士的生死,甚至大宋王朝国运的胜败,都会因这个愚蠢的营地设置而注定。
这让其人如何敢为了顾忌朝廷大佬的颜面就胡乱将就?
李孝忠当即请示朝廷自选营地,却遭到了李纲断然拒绝。
李右丞确实不知兵,但身为亲征行营使,负有主持临安保卫战的重任,必须通盘考虑整个战局,哪能随便来个不入流的军将就可以对他的决定指手画脚?
其人当然知道让勤王兵马将大营扎在城下不妥,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安排。
何灌当日选择的扎营地点倒是城墙够远。
结果,被同军强行扛着城上的炮火拔除。
那一战给守军留下了极重的心理阴影,也让李右丞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其人如何敢让这支勤王大军又因为营地没扎好而再次被同军攻破?
正乾皇帝亲自统帅的大军即将赶来临安,李纲却已经没有打赢这一战的信心了。
其人只想死守临安,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只要拖得时间够久,皇帝长期在外的大同帝国必然会后方起火,迟早会自己退兵。
要达成这一战略,临安城内的人心就不能乱。
让勤王兵马驻守城下,主要是让惶恐不安的临安军民看到希望,知道自己不是困守孤城,从而坚定守下去的信心。
万余勤王兵马而已,完全可以被消耗掉。
但绝不能在何灌的小营被同军强行拔除没几天时间,就再发生一次同军强行破营的情况——这样的话,对临安守军士气的打击就太大了。
李孝忠的建议被拒绝,憋着一肚子火贴着护城河扎下大营。
其人根本没心情睡觉,连夜写了一封奏书,准备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
次日一早,李孝忠受召入宫面圣,一路看到了李纲之前辛苦布置的各种城防。
实话说,花样确实不少。
但在其人眼里,全他娘的是糊弄鬼鬼都不搭理的样子货。
为了尽力说服天子,面圣时李孝忠很很克制,直到皇帝赐予官职,并询问他关于此战有何高论前,其人都没有乱讲话。
同军都快打到了城下,还问什么计?
赵桓此举本就是走个过场,以体现天子对战争、对勤王军将的重视。
刚刚升官的李统领大豪出身,
其实也清楚这一点。
但同军就快要打过来了,任何糊弄都会导致千万人死得不明不白,其人不敢说假话。
李孝忠当即掏出昨夜准备好的奏书,向天子汇报了十二条守城意见。
其中,第一条就是弹劾亲征行营使李纲完全不懂用兵之术,还固执己见罔顾将士们的生死,必须撤掉,马上就撤!
李纲究竟会不会指挥打仗,赵桓是真的不知道。
但其人却明白同军拒绝和谈,大宋岌岌可危,要想活命就只有硬着头皮守城。
而满朝文武重臣中,唯有尚书右丞李纲坚决抗同且有极强的行动力,撤了李纲,换谁来为朕守城?
刚刚提拔为武功大夫的李孝忠么?
李统领分析守城作战的要诀来头头是道,赵桓倒是真的有点动心。
不过,其人就算再糊涂也知道自己要是真敢这么做,满朝大臣都会抵制这个任命。
李纲再如何幸进,也是正儿八经科举入仕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朝臣,让他做亲征行营使尚且有很多臣子不服。
大敌当前,一个啥也不是的秦凤路武夫跑到皇帝御前,说几句天子听不懂的军事术语,就能获得指挥朝廷大军的绝对权力?
开什么玩笑!
赵桓虽然没有在这个时候撤掉李纲的想法,但还是收下了李孝忠的奏书。
毕竟,李纲守城有决心归有决心,可脾气也非常大,若不是同军入侵的现实威胁摆在眼前,赵桓是真不想用这样的臣子。
耐着性子听完了李孝忠的守城建议后,赵桓便以“军情紧急,城外不可少了统领坐镇为由”将他打发出了城。
随即,天子又立即召尚书右丞李纲进宫,以李孝忠的建议询问后者守城疏漏之处。
赵桓的目的是借机拿捏性子刚直高傲的李纲,可后者本就脾气冲,得知自己被昨夜刚刚赶到的秦凤路刺头告了黑状,如何能忍?
李相公确实是军事外行,可接下抗同大任后,其人就一直在刻苦钻研,兵书都被他翻破了好几本。
相比起专门砍人脑壳的武夫来,李纲可能在指挥打仗上确实不擅长,但放眼朝中文武,再想找个比他更强的,也真找不到。
其人能不能指挥打仗还需经过实战检验,可在赵桓这等没有军事常识的皇帝面前驳斥李孝忠的建议却是易如反掌。
李孝忠年纪轻轻,勤王之前仅是一介布衣,可懂朝政艰难,可晓治国繁琐?
朝廷勤王诏令下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人就能私募数千兵马,又急行千余里,赶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进京,究竟是为人极忠,还是所谋者大?
此子率兵勤王之后,仅授不入流的承节郎,就能生生压制住一帮桀骜不驯的武臣,当年徐泽谋反之前,怕也是没这个胆量和能力吧?
同军即将攻入城下,此贼却离间君臣,建议临时调整防御部署,究竟是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