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徐泽来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梁师成被皇帝赶出城后,就有臣子和内侍抓住时机向皇帝进言,争相弹劾太尉之过,请求天子诛杀此獠以振民心。  

赵桓之前留着陈东所列“六贼”之一的梁师成没有处置,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后者一直缠住其人,让他没有机会明辨忠奸下诏除贼。  

而是相对于其他“六贼”,梁师成这人作恶极少,反而广结善缘。  

尚在潜邸的赵桓就曾多次受其援护,梁师成不仅暗中阻止过觊觎大位的郓王赵楷,还在皇太子拒绝登基诸臣措手无策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桓如今刚刚登基,急需邀买人心,以巩固自己的帝位,不可妄杀臣子。  

而梁师成不管有没有作大恶,是否真该被列入“六贼”,首先都是对赵桓有援护之恩的臣子。  

皇帝登基之初就下狠手处置对自己有恩的臣子,能不能振奋民心不知道,但肯定会大损天子的名声,给人留下赵桓薄情寡恩的坏印象。  

而且,大宋制度在此,宦官权势再重也只有依附于皇权时才有些许威风。  

没有皇权支持又不掌实际兵权的宦官,屁都不算。  

道君仓促跑路后,梁师成便没了靠山,已经掀不起什么浪来,杀与不杀其人对赵桓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影响了。  

实际上,道君在位时,梁师成虽然权势极重,能够与蔡京、童贯二人并称,但在仕林中的名声绝对算不上坏。  

真正坏掉梁师成名声的,是代表京师“民意”的太学生陈东上书。  

“六贼”的坏名声经陈东上书后,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但在朝堂之上,基本没人附和这个说法。  

赵桓又不是啥都没见识过的傻子,基本的鉴别力还是有的。  

其人虽然没有亲眼见过接连两次给自己上书的陈东,但后者字里行间极尽挑唆之能,一再离间自己父子关系的意图却瞒不过事后冷静下来的赵桓。  

大宋新君确实年轻也很叛逆,一直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证明自己比老爹强。  

可毕竟血脉相连,自家的事让一个啥也不是的外人一再拱火,换成任何人回过味来也会非常不爽。  

你说梁师成是“六贼”他就是?  

你说要杀这些人,朕就必须杀?  

到底朕是皇帝,还是你是?!  

赵桓的逆反心理本就较重,一旦认准了陈东居心叵测,反而越发不想杀掉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威胁的梁师成。  

怎奈梁太尉权势煊赫时积德太多,宫廷内外和朝野之间很多人曾受过其人的照拂。  

如今换了皇帝,梁师成失势却不死,叫哪些曾经跪舔其人的人如何能够安心?  

由是,梁太尉出城仅仅一晚加小半日的时间,就有大臣、内侍、太学生、布衣等各色人等十余人通过各种渠道向皇帝反映其人的罪过。  

其中,便有太学生陈东的第三次上书。  

“臣于去年冬尝与诸生伏阙上书论‘六贼’之罪,又近言蔡京父子及童贯等挟道君南巡,恐生变乱,乞追还阙下,各正典刑,至今未蒙尽行…  

昨日闻道路之言曰…上皇初至江陵,不欲前迈,复为数贼挟之而前,沿路劫持无所不至…天子之父乃受制奸臣贼子一至於此;  

况数贼之党,遍满江南…一旦南渡,即恐乘势窃发,控持大江之险,江南郡县必非朝廷有。  

…非梁师成阴有营救而然邪?请言师成之恶。外虽憸佞,而其衷阴险祸贼,招权怙势,坏法乱纪,无所不至。  

上皇每所进用宰执、侍从,师成必收以为己功,故大臣听命,师成以行国政,威声气焰,震灼中外…  

国家至公之选,无如科举之取士,而师成乃荐其门吏使臣储宏,特赴廷试,宏自赐第之后,仍令备使臣之役…唱名之日,师成奏请升降,绝灭公道。  

又创置北司以聚不急之务,专镇书艺局以进市井游手无赖之辈。  

滥恩横赐,靡费百端。窃弄威福,阴夺人主之柄。  

使师成不去,同恶尚存,群贼等辈倚为奥援,陛下虽欲大明诛赏,以示天下,胡可得哉!”  

众口可铄金,积毁能销骨,面对汹汹而来的民意,赵桓耳根软没定力的个性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即便其人对太学生陈东已经抱有成见,可看了该生这封满是“道路之言”却又极富煽动性的上书后,赵桓还是怀疑起自己的判断来。  

难道梁师成真有这么大危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争相弹劾他的罪过?  

朕是不是真的被此贼给蒙蔽了以至于忠奸不辨?  

赵桓无法判断自己的判断,只能顺应人心,命其中一个偷偷反映梁师成罪过的内侍在城墙上专候其人,待其回城就立即予以控制。  

其人还是很谨慎的,并没有下旨当场杀了梁师成。  

若梁师成是无罪,肯定能自证清白,若是真有罪,再除去不迟。  

不想梁师成走时还是好好的,回来时却变得呆傻,已经不能自证清白了。  

更关键的问题是护送大宋奉使大同军前计议使归来的同军骑兵又挑起了祸事。  

耶律九斤虽然放了还活着的梁师成等人,却将死去的郑望之等七人尸体丢进了临安城护城河。  

随后,其人又带着骑兵绕城高呼,大肆宣扬宋廷明面乞和暗地里却派人半夜潜行准备偷袭同军还被打败的丑行,要求赵宋朝廷必须给出说法。  

形势急剧变化,应对形势变化的举措也必须跟着变化。  

朝廷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