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好自为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看看中宫和谌儿还在不在。”  

郑望之的官阶虽然比高世则要低,却是文官,大宋朝以文驭武,皇帝言语中也一直将他放在高世则前面,明显是要其人担起出使同军的重任。  

但天子特意绕过宰执重臣,大半夜里要求自己和高世则出城寻找同军,肯定不会是确认皇后和皇长子是否还活着这么简单。  

大宋君臣虽然关起门来称呼大同为伪同,骂其军队为贼寇,可实际上都很清楚同军军纪严明,行事极有法度。  

中宫和大宁郡王真要是落到了同军手中,无论生死,很快就能得到消息,根本用不着自己二人冒这么大的险出城去打听。  

很明显,天子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自己妻儿安全与否,而是同军会如何处置大宋皇室,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置他这个皇帝。  

换句话说,就是大同帝国的大军尚未赶到临安城下,白天才登上宣德门劳问将士表示坚决固守的天子自己就先跪了。  

临安城保卫战还没有正式开打,皇帝就失去了守住城池的信心,急着派他们联络同军寻求退路——乞和!  

郑望之满头大汗,脑子转得飞快。  

此去同营,成与不成,自己都会被打上卖国贼的标记。  

当卖国贼并不是不能接受,徐泽造反以后,大宋派往大同的使者一批又一批,理由花样百出,但本质上讲,哪次不是卖国?  

甚至,天子身为皇太子时也曾出使过,照样卖过——  

这么多人都能卖,也不少他郑望之一人。  

卖国不是罪,怕的是卖国都卖不起价。  

以同宋两军之间的战力差距,临安怕是真的守不住。  

既如此,大同又何必多此一举,接受大宋的议和条件?  

“郑卿?”  

赵桓拉下脸来求臣子,郑望之却迟迟不肯做出正面回应,这叫他如何不恼火,声调中便多了几分怒意。  

郑望之听出了天子的不悦,打了个冷颤。  

“臣在!”  

已经到了这份上,指望在宰执相公们那里讨到好已经不可能了,还不如实心为皇帝分忧,若是办成了,日后兴许还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郑望之也算是果决之人,当即横下心来,伏地大拜。  

“中宫和郡王蒙难于外,臣虽文弱,却也有为天家分忧之心。敢请陛下许臣谈判之权,臣愿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同军退兵。”  

“好!”  

赵桓终于松了一口气,暗道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么快就领悟了自己的意思,还能将投降的事说得这么体面。  

正乾皇帝胸怀四海包容天下,只要能以正常渠道接触同军,自己就有机会保住小命,远比选择根本打不赢的对抗要强。  

其人由是又想到了另一个让自己头疼无比的臣子,都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李纲这厮居然蛊惑朕对抗大同天兵,真能打赢也就罢了,可问题是以同宋两国的差距,如何打得赢?  

这等沽誉买直之辈只为一己之私,全然不管朕的安危,端是可恨!  

暗骂了李纲一番后,赵桓顿感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身上也有了力量,当即上前扶起郑望之和高世则。  

“郑卿为江山社稷不惜以身涉险,朕便假你工部侍郎充军前计议使,高世则副之。两位爱卿勿要强求。可退则退,若不可退,万不可惹恼同将。”  

听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乞和则乞和,不能乞和也不要有压力,不讲任何条件投降同军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卖国如果卖不出价,干脆直接送了。  

郑望之暗叹一声,没想到自己还能见证百年大宋走向终结。  

幸好,无论是卖国还是送国,都不是他一个代理工部侍郎和一线同军将领可以决定的大事,其人顶多是探探口风,就算名声再臭,也臭不到哪里去。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郑望之和高世则出了宫门,就被兵部尚书路允迪堵个正着。  

然后,高世则留了下来,郑侍郎则被路尚书径直带到了政事堂。  

大半夜了,政事堂中居然还灯火通明,除了轮宿宫中的中书侍郎吴敏外,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门下侍郎赵野等宰执均在。  

就连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使李纲也在,另有政事堂和枢密院从官三五员。  

想想也是,同军早间才扛着城中炮火强行推掉了何灌部营寨,入夜后张村镇又传来军情急奏,如此时刻,与大宋王朝国运紧密捆绑的相公们又如何能安心睡得着?  

只怕是内侍前脚宣其人与高世则进宫,相公们后脚来到了政事堂专候自己。  

在祥曦殿中面圣时,郑望之就担心天子绕过宰执直接给自己下达卖国任务会惹来祸事,没想到秘密任务还没开始执行,就被宰相们先抓到了政事堂。  

看这三堂会审的局面,今夜明显不会有好果子吃,其人想死的心都有了。  

诸宰执中,白时中的官阶最高,但在当前形势下其人却是地位最不稳固的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天子拿下,其人身份尴尬,没有说话。  

李邦彦地位仅次于白时中,又惯会左右逢源,见郑望之如此紧张,乃打破冷场。  

“郑郎中夜半入宫,可有要事?”  

“这——”  

郑望之最终还是没能扛过众宰执的威压,老实交代了天子召自己进宫所为何事。  

当然,其人也只讲了半截话,仅说了皇帝委自己假工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