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兵下临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京东西路都钤辖。  

再后来,又调他卫戍东辅拱州。  

何灌虽然因震武军陷落而被调离了最容易获取军功的西军,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道君的认可,并且步步高深。  

赵佶之前将守卫南阳府门户的重任交给何灌,也是放眼朝中,只有其人有这个资历、能力和忠心。  

赵桓即位时,同军已经打进了大宋,自不敢临阵换将,且汝州如此重要,朝中确实无人比何灌更合适,就没有调整其人之职。  

何灌当然也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到汝州后,就亲自检查各城寨防御设施,并深入军中鼓舞士气,做了很多工作,收效——  

便是没有效果。  

享尽荣华富贵的天子和衮衮诸公都不敢直面同军兵锋,直接放弃了立国后就没有换过的都城东京,幻想跑进了这个穷山沟里就能躲避敌人。  

太上皇更是未战先逃,连带着不少朝中大官也跟着逃跑。  

大祸临头,这些贵人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凭什么要求低贱得狗都不如的士卒们为贵人们的大宋对抗根本打不赢的敌人?  

梁方平麾下数万大军被岳飞千余骑兵吓得当场大溃,自相践踏而亡者数千之众,比同骑杀死的还要多。  

但其部好歹是看见了同军才溃败,而汝州守军则更加不堪,只是看到了颍昌府溃兵入境,汝州兵卒便炸了锅,直接弃城而走。  

所谓望风而逃,不过如此。  

何灌纵然有心弹压,也无人配合,民心士气已溃,绝非人力可以挽回。  

汝州宋军溃逃,大宋新都城南阳府便向同军敞开了大门。  

对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开封府,南阳府的地理条件好太多了。  

经汝州到南阳府,有两条路线。  

一条跨越澧水,经叶县翻越方城山隘口,便可进入南阳。  

方城山以南的方城县本隶邓州,庆历四年,宋仁宗下诏废方城县为镇。  

元丰元年,宋神宗又改方城镇改为县,但其管辖权却划归了唐州。  

道君决定迁都南阳后,便将方城县再次划归南阳府。  

同时做出调整的还有并光化军入南阳府,改原本的南阳县为周土,改穰县为临安。  

此路线虽要经过方城、周土两县,但一路都是官道,便于快速行军和后勤补给,是战前拟定的主攻路线。  

唯一的问题是沿途有不少宋军的城寨,需要一一攻取,战事容易迁延。  

另一条路线由鲁山县渡过滍水,沿鸦河向南。  

此路需要经过尖山、黄土岭、玉皇顶、鹿鸣山、大横山等山之间的山沟,没有官道,甚至有些地方连小路都没有,外地人很容易迷路。  

但同军第四军军政牛皋便是鲁山县人,早年就在山中砍柴为生,很是清楚这条路线,战前便命人制作了专门的沙盘,供麾下将领掌握。  

第四军原本的作战计划是宋军若大兵云集,据险死守,同军则屯兵叶县攻打方城山隘口,以吸引宋军的注意力。  

偏师则出鲁山,直入南阳府腹地,必能打宋军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两条路线都不好走。  

大宋只要在几个要道隘口设立城寨,守军背靠京师,只要意志坚定,有朝廷远远不断的物资支持,就能坚守很久。  

更别说岳飞部仅有千余人,还是不善于攻城的骑兵了。  

其部一路狂飙,不仅与后面跟来的步兵拉开了上百里距离,还跑到了部分宋军溃兵前面,继续向前,能不能打进南阳府两说,还有被宋军包围的危险。  

但颍昌府和汝州两地宋军皆不战而溃,让岳飞看到了战机。  

其人当即率千余骑兵渡过澧水,仅在守军溃逃,城门大开的叶县补充了少量给养后,就再次上路,直扑方城山而去。  

事实证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确有道理。  

军队若是没了战意,纵有再好的地形,也挽救不了必败的局面。  

自大宋迁都临安后,就在方城山隘口出建设了坚固的城寨,并驻有重兵。  

何灌身为宿将,自然清楚方城山对南阳府意味着什么,本欲留下,亲自守住方城山以将功赎罪。  

但同军骑兵紧随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杀过来,其人的亲兵却不愿陪着主帅涉险,裹挟着何灌继续南逃。  

这下,方城山驻军的士气也动摇了,混乱中,跑了一小半。  

待岳飞赶至方城山隘口时,便见到关墙上稀稀拉拉的几个宋兵探头探脑张望己方。  

其人命精锐小队上前,以强弩射上城墙,试探宋军火力。  

方城山寨的火力配置其实相当强,不长的关墙上有安放了十余门“威冂大将军”火炮,但守军人数不足,又被同军的声势所慑,不敢开炮还击。  

眼见守军士气低到了如此程度,岳飞便不再保留,当即集中火药,准备组织突击队强行炸开关墙。  

但突击队小心翼翼靠近关墙过程中,守军始终没有还击。  

岳飞判断宋军可能已经弃城逃走,命人悬绳上城,果然验证了其人的猜测。  

最先要的方城山寨既下,岳飞离临安只剩下了三百里。  

这个距离,骑兵一日可下。  

沿途剩下的方城、周土两县已经不足为道,即便守军不投降,也可以等后面的步兵跟来慢慢收拾,骑兵可直接攻到临安城下。  

实际上,岳飞率兵赶赴临安的途中,除了不断有实在跑不动的溃兵跪地投降,稍稍影响了其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