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提头来见(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论治国,还是治家,风气都很重要。  

大同帝国虽然处于开拓期,国内的主基调却不是战争,而是建设与发展。  

原本动荡的敌国地区纳入大同治下,都能快速安定下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底层百姓很容易爆发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  

大同国力蒸蒸日上的同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发生着千年未有之变化。  

百姓始终都很朴实,明白美好生活从何处来,自己的利益又靠谁来保障后,便自发投身帝国的开拓大业中。  

打败时刻不忘颠覆大同的大宋王朝,持续吸纳更多的人口,建立更大的市场,便成了大同帝国从上之下的内在需求。  

客观上讲,大同帝国还有很多问题,朝野之间依然存在各种利益争斗。  

境内的旧势力面对官府和共建会的强力镇压选择了屈服,但只要有机会,肯定会上窜下跳,尝试夺回他们在社会改革中失去的特权。  

不过,这些并不是主流。  

正乾皇帝大权独揽,国力蒸蒸日上,内部利益争斗远不足以影响建设与发展的总基调。  

这种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塑造来说极为重要,甚至重于开拓的速度。  

并不是徐泽故意挑起讨宋之战,而是快速发展的大同需要扩张、扩张、再扩张,反倒是徐泽刻意压制本国扩张的速度。  

软弱无能的赵宋王朝必须灭亡,但在彻底灭亡之前,这个腐朽的王朝还要完成其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徐泽就是要通过持续的战争,让守旧势力认清大同帝即便开疆拓土也不会与他们妥协的事实。  

古往今来,唯一能接受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只有大宋。  

没有了大宋,他们什么都不是。  

如此,逼迫这些人自觉坚定对抗之心,主动出人出力大宋王朝。  

最终,要么守旧势力众志成城消灭了大同,要么随着大宋一起被消灭。  

由此,王黼、孔端操等人在战前主动接触大同欲要投诚的试探,注定不可能得到正乾皇帝的正面回应。  

对徐泽来说,提着脑袋坚决抗同的反动派才是好反动派。  

还没开打就跪地乞怜的既得利益者,反而是最有可能毁掉大同事业的寄生虫。  

投降可以,先纳上投名状再说!  

如同当初的安阳韩氏一样,大同帝国的政策始终对事不对人。  

官府不会为了逼迫大族分宗而捏造罪名乱杀人,也不会因为他们老实分宗了,就宽恕犯有重罪的宗族成员。  

孔端操撰《孔子改制考》献媚不成反为千夫所指,家门被泼狗血只是第一步。  

共建会已经向法部和监部提供了很多信息,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开始的孔氏内斗又牵扯出更多历史悬案。  

只待仙源县社会改革初步完成,法部就会组织对孔氏进行清算。  

而王黼地位虽崇,家族势力却远不及孔氏,真要投降了反而容易处置。  

但其人贵为赵宋王朝的太傅楚国公,一旦投降大同,可能会带动众多赵宋官员争相效仿,却不是徐泽想看到的。  

综合以上问题,徐泽确定的讨宋之战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便是暂时避开一直准备投降的开封府留守王黼,先拿下京东西路,再向西步步推进。  

以此步步蚕食之态,迫使赵宋朝廷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做出改变。  

要么变得更加反动,变本加厉地压榨底层百姓;要么学习大同帝国,向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上户开刀,以获取更多的战争潜力。  

无论赵宋朝廷选择哪种形式的救亡图存,都是徐泽乐见其成的结果,都能让日后归于大同治下的百姓更深刻地感受到新朝的美好。  

同宋两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只要大同不接连犯重大战略性错误,任赵宋如何挣扎,最终都改变不了坐等灭国的命运。  

不说战略上的全面被动和军事技术上的代差,仅战术层面,同军这些年持续南征北战锻炼出的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就是赵宋王朝羡慕不来的宝贵财富。  

战部在战前制定的作战方案,是以第四、第五两个军合力拿下京东西路。  

第四军先出开德府直取濮州,然后继续南下攻下兴仁府;  

第五军则出沂州拿下淮阳军,再经徐州北上。  

两军会师于南京应天府,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后,再耐心收拾抗同意志最为坚定的济州之敌。  

北线大战发起后,第五军前锋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轻易越过鄄城边境线。  

率队的师正解珍敏锐意识到濮州可能不会有大战,当即派人将这一军情汇报给了在开德府靠前指挥的军正牛皋。  

牛皋很快就认可了解珍的判断,其人一面派人向后方巡视的皇帝汇报这一情况,一面果断派出岳飞统四个营的骑兵快速穿插以扩大战果。  

其人给岳飞的任务是经濮州西南面的临濮县南下,突入兴仁府,搅乱敌军的部署,为随后赶到的步军创造战机。  

牛皋知道岳飞善于把握战机,并没有限制死其任务,又给了后者临机决断之权。  

等岳飞追上半道的解珍部时,情况已经再次发生了变化。  

得知同军攻入濮州,鄄城投降后,范县、雷泽、临濮三县也跟着投了降,雷泽守军还主动提供了济州方面最新的军事情报。  

岳飞认为本部是骑兵,没有携带重武器,即使马上突入到防守严密的兴仁府,也很难攻城,反倒是兵力空虚的济州大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