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社稷之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伯纪深夜光临寒舍,所为何事?”  

“哼!”  

待吴家仆从退了出去,黑着脸的李纲才冷哼一声,张口就噎死个人。  

“所为何事?大宋的天都快塌了,吴相公还能有如此雅兴品茶打盹,可是早就找好了新东家,就等着北面而事那伪帝了?”  

“咳,咳——”  

饶是相交莫逆,吴给事也被李少卿这句话噎得呛了水。  

“伯纪,咳!伯纪有话直说,你我至交,又何必拿话挤兑我。”  

“直说,那好!”  

李纲故意挤兑吴敏,等得就是对方这句话,当即接话道“那你告诉我,道君是不是准备南幸了?”  

“呃——”  

教主道君皇帝确实有南幸之意,且已经着人开始进行相关准备。  

这本是极为机密之事,但在如今这种形势下却很难瞒住宫外。  

李纲肯定是从某个渠道听到了风声,今夜跑到自己家里绝对不是为了打探消息,而是要借机搞事。  

吴敏还在犹豫,却见李纲满脸嘲讽,乃咬牙答道“天子确有南幸之意,伯纪究竟有什么话,还请直言!”  

李纲果真没有吃惊这个消息,当即起身,直视吴敏。  

“事态紧急,道君欲要南幸,却以皇太子建牧,是准备让国本留守南阳?东宫恭俭,守宗社可,建牧不可。伪同猖獗,若非传以位号,使其招徕豪杰,与之共守,何以克济?公为天子近臣,为何不为上进言?!”  

李纲的意思很明确。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太子虽是法定的储君,离皇帝之位仅有一步之遥,却也是世上最远的距离,二者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皇太子建牧也还是皇太子,很多事依然拍不了板。  

而同宋两国军力相差天壤,以大宋的弱势,若没有天子的权力调度举国之力,想守住临安甚至打退敌军,谈都不谈。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众宰执都不愿劝说教主道君皇帝让出手中权力,自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又算个屁啊!  

吴敏心里暗自吐槽,却不敢如此照直答复性子冲的李纲,试探道“为监国可否?”  

“不可!”  

李纲果断摇头,直接抛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唐肃宗灵武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当时不建号不足以复邦,而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今上聪明仁慈,定能知晓其中利害。”  

李纲这话说得已经相当露骨了,吴敏听了只犯嘀咕。  

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逃到马嵬驿的唐玄宗再遭兵变,丧胆之下,执意要去成都避乱,令太子李亨留下阻截叛军。  

李亨虽有雄心,却因缺兵少将难有作为,建宁王李倓趁机建议其人前往朔方(即灵武,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先立稳脚跟,待势力壮大后再收拾河山。  

李亨听从了李倓的建议,渡过渭水,经奉天、永寿、新平郡、安定郡等地,到达平凉郡,补充了一些军队,但实力依然微弱。  

彼时局势混沌,朝廷权威大丧,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李亨到达平凉郡后便不敢再向前,名为休整,实是观望朔方文武的态度。  

李亨率军赶至平凉郡的消息传至灵武,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人商议后认为迎太子有利于平定叛乱,收复两京,乃率军前去迎接。  

经过试探,双方迅速达成默契,待李亨到达灵武后,众人便立即拥立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而远在成都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则被众人遥尊为“太上皇”。  

玄宗皇帝在马嵬驿与李亨分道扬镳时,并没有内禅皇位给皇太子,其后也一直宣布没有退位,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本质上讲就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  

但彼时玄宗弃京西逃,皇太子若不即位重建朝廷,就无以号令天下。  

而李亨要是没有做皇帝以赏罚天下的觉悟,各地文武也绝不会为注定给不了自己好处的皇太子打生打死。  

灵武之事,乃形势如此,不得不发。  

双方各取所需,正是“不建号不足以复邦”。  

大宋如今的形势比起大唐当年更加危急,而朝中文武也尽皆人心惶惶。  

教主道君皇帝一旦离京,不愿投降大同的诸臣为了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也会想办法拥立皇太子即位,赵桓若是聪明,就会“顺天应人”。  

所谓“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纯粹就是鬼扯。  

莫说李纲嘴中的“后世”,就是大唐还没有灭亡时,很多人对唐玄宗的评论便是“一代明君,可惜死得太晚”,根本就没人“惜之”。  

唐肃宗虽在灵武篡位,却主动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不仅没有遭到臣子们的谴责,还获得了各地军民的支持,并成功平灭了叛乱。  

反倒是李隆基虽然因为儿子夺位被迫做了太上皇,却也免去了做亡国之君的屈辱,还得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美谥。  

李纲此时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明确告诉吴敏既然教主道君皇帝要跑路,那就别怪臣子们拥立他的儿子做皇帝。  

若是教主道君皇帝同意,赶紧让位,然后该干嘛干嘛,还能落个好名声;  

若是不同意,则所谓的“后世惜之”之语,就要落在其人身上了。  

很明显,李纲就是第一个跳出来逼迫教主道君皇帝退位的人,而这个时候能向天子进言的给事中吴敏,则是李纲选定了要刺向天子的尖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