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种地五年扫平草原(2/3)
走了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雪上加霜的是,金国的奠基者——太祖皇帝完颜阿骨打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其人深知大金无力在承受大同压力的同时再应对夏国的频繁挑战,只能派出使者请求盟友大同出兵教训不知死活的夏人。
没想到大同帝国一兵未出,仅仅是安排石秀出使夏国一番虚言恫吓,桀骜不驯的夏人就赶紧吐出了之前辛苦蚕食的辽国领土。
此事传到金国,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完颜阿骨打意识到金国再没有资格与大同争雄,乃留下让土遗诏。
其人要求自己的继任者完颜吴乞买将整个西京道转让给大同,以换取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大金这艘破船在失去了其人的掌舵后,还能继续顺利航行。
另一面,善于两面讨好的夏主李乾顺决定向大同帝国称藩后,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其人赶在同军接收西京道土地钱,派使向天祚帝告知金肃军等地已经易主的消息,倒是没让后者成为同军的俘虏。
耶律延禧逃离金肃军后,便不敢在西京道逗留,径直前往上京道,赶至自己之前任命的都统耶律马哥军中继续积蓄力量。
在此期间,完颜宗翰遵从阿骨打的遗诏,率军撤出西京道,并一路向北扫荡草原上不愿归附大金的残辽势力。
受完颜宗翰兵锋的余波震荡,“复国”仅几个月的北辽伪朝廷还未接战便自行崩解,皇帝耶律术烈和枢密使耶律敌烈死于乱兵之中,枢密副使特母哥等人降金。
剩余的部分臣子继续逃向西北,投奔正在拉队伍扩充地盘的耶律大石,还有一些人对大辽复国伟业失去了信心而作鸟兽散。
其后,少数人得到了天祚帝的消息,又不甘寂寞,腆着脸来投。
这些再次来投的臣子多是在神历帝耶律雅里手里不得志者,如因伐叛不力而被耶律雅里杖责丢官的耶律遥设。
耶律延禧这些年一败再败,朝廷百官也被其人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就连草台班子都搭不起来,行在全无规矩很不体面,确实需要有经验的臣子支撑。
双方各取所需,又凑合着过到了一起。
如此一来,残辽朝廷的架子渐渐搭起,影响力逐步扩大。
然后,成功引起金人的关注。
完颜宗翰已经征服了黑车子室韦诸部,再向西北却很难推进了,并不是打不赢,而是打不着。
上京道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辽阔了,而且中间还有大片不适宜大规模放牧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没有向导和充足的补给穿越这些地方都难,更别说打击其后拒不投降的各部势力。
金军若是派出的军队太少,就算越过了荒漠地带也打不赢各部的军队。
可若是派的人多,别人直接撒丫子跑路。
如此一来二去,就算能抓住一些没跑赢的倒霉部族,缴获所得也不够大军远征的给养消耗。
与草原上的游牧政权作战就是这样,游牧政权占有纵深广阔且来去自如,动辄可以转移数千里,就算打不赢也能跑得赢。
而进攻方就算能胜很多次小仗,可只要消灭不了游牧政权的主力,待其缓过气来,便要承受他们无穷无尽的骚扰,从战略上讲还是失败。
大军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远征消耗极其恐怖,即便富庶的中原王朝在内部没有大的灾荒和动乱的情况下,也要准备数年以上才能维持一次远征。
持续多年远征大漠,就算国力大如强汉盛唐,也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船导致国运衰败。
金国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更严重。
金国崛起后连战连胜,成功继承了辽国的部分国土,也背上了大辽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大金在战略上失了先机,辽国最精华的部分尽皆被大同吃下。
如此一来,金国虽是新崛起的国家,战争潜力却还不如曾经走下坡路的辽国。
完颜宗翰率军来到上京道后,遇到最头痛问题的就是“打仗费粮”。
太祖皇帝阿骨打在位期间,宗翰是单纯的大军统帅,只要能打赢仗就行,基本不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但新帝吴乞买即位后,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为了拉拢其人,就给了他自建势力的特权,有兵又有地盘的宗翰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了。
胜仗打得越多手中的钱粮越少,背上的包袱就越重,这是在出产多的西京道绝对不会遇到的问题,上京道却是常态。
因而,其人明知道耶律大石正在上京道的西北部兼并各部,迟早会成为祸害大金的力量,也只能先缓一缓。
完颜宗翰并没有一门心思打仗,组织人手开荒种地放牧以增加战争潜力的道理自然懂,也费了老大精力抓生产。
可天祚帝不比耶律大石,在辽人中的号召力更大,没有发现其人的行踪也就罢了,发现了还不去征讨就说不过了。
为了这次西征,完颜宗翰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结果,耶律延禧得知消息后果断弃师而逃,再次将金军甩在了后面。
好在此战中辽国都统耶律马哥被俘,最后效忠于天祚帝的“大军”被灭,只要持续保持对草原的压力,天祚帝就很难翻得了身。
不过,完颜宗翰也为此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这次只出动了三千骑兵,但在后方协助转运粮草的民夫和护送的军队却数倍于此,所有的人都马要吃喝,每多耽搁一天,人
雪上加霜的是,金国的奠基者——太祖皇帝完颜阿骨打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其人深知大金无力在承受大同压力的同时再应对夏国的频繁挑战,只能派出使者请求盟友大同出兵教训不知死活的夏人。
没想到大同帝国一兵未出,仅仅是安排石秀出使夏国一番虚言恫吓,桀骜不驯的夏人就赶紧吐出了之前辛苦蚕食的辽国领土。
此事传到金国,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完颜阿骨打意识到金国再没有资格与大同争雄,乃留下让土遗诏。
其人要求自己的继任者完颜吴乞买将整个西京道转让给大同,以换取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大金这艘破船在失去了其人的掌舵后,还能继续顺利航行。
另一面,善于两面讨好的夏主李乾顺决定向大同帝国称藩后,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其人赶在同军接收西京道土地钱,派使向天祚帝告知金肃军等地已经易主的消息,倒是没让后者成为同军的俘虏。
耶律延禧逃离金肃军后,便不敢在西京道逗留,径直前往上京道,赶至自己之前任命的都统耶律马哥军中继续积蓄力量。
在此期间,完颜宗翰遵从阿骨打的遗诏,率军撤出西京道,并一路向北扫荡草原上不愿归附大金的残辽势力。
受完颜宗翰兵锋的余波震荡,“复国”仅几个月的北辽伪朝廷还未接战便自行崩解,皇帝耶律术烈和枢密使耶律敌烈死于乱兵之中,枢密副使特母哥等人降金。
剩余的部分臣子继续逃向西北,投奔正在拉队伍扩充地盘的耶律大石,还有一些人对大辽复国伟业失去了信心而作鸟兽散。
其后,少数人得到了天祚帝的消息,又不甘寂寞,腆着脸来投。
这些再次来投的臣子多是在神历帝耶律雅里手里不得志者,如因伐叛不力而被耶律雅里杖责丢官的耶律遥设。
耶律延禧这些年一败再败,朝廷百官也被其人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就连草台班子都搭不起来,行在全无规矩很不体面,确实需要有经验的臣子支撑。
双方各取所需,又凑合着过到了一起。
如此一来,残辽朝廷的架子渐渐搭起,影响力逐步扩大。
然后,成功引起金人的关注。
完颜宗翰已经征服了黑车子室韦诸部,再向西北却很难推进了,并不是打不赢,而是打不着。
上京道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辽阔了,而且中间还有大片不适宜大规模放牧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没有向导和充足的补给穿越这些地方都难,更别说打击其后拒不投降的各部势力。
金军若是派出的军队太少,就算越过了荒漠地带也打不赢各部的军队。
可若是派的人多,别人直接撒丫子跑路。
如此一来二去,就算能抓住一些没跑赢的倒霉部族,缴获所得也不够大军远征的给养消耗。
与草原上的游牧政权作战就是这样,游牧政权占有纵深广阔且来去自如,动辄可以转移数千里,就算打不赢也能跑得赢。
而进攻方就算能胜很多次小仗,可只要消灭不了游牧政权的主力,待其缓过气来,便要承受他们无穷无尽的骚扰,从战略上讲还是失败。
大军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远征消耗极其恐怖,即便富庶的中原王朝在内部没有大的灾荒和动乱的情况下,也要准备数年以上才能维持一次远征。
持续多年远征大漠,就算国力大如强汉盛唐,也一个不小心就会翻船导致国运衰败。
金国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更严重。
金国崛起后连战连胜,成功继承了辽国的部分国土,也背上了大辽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大金在战略上失了先机,辽国最精华的部分尽皆被大同吃下。
如此一来,金国虽是新崛起的国家,战争潜力却还不如曾经走下坡路的辽国。
完颜宗翰率军来到上京道后,遇到最头痛问题的就是“打仗费粮”。
太祖皇帝阿骨打在位期间,宗翰是单纯的大军统帅,只要能打赢仗就行,基本不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但新帝吴乞买即位后,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为了拉拢其人,就给了他自建势力的特权,有兵又有地盘的宗翰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了。
胜仗打得越多手中的钱粮越少,背上的包袱就越重,这是在出产多的西京道绝对不会遇到的问题,上京道却是常态。
因而,其人明知道耶律大石正在上京道的西北部兼并各部,迟早会成为祸害大金的力量,也只能先缓一缓。
完颜宗翰并没有一门心思打仗,组织人手开荒种地放牧以增加战争潜力的道理自然懂,也费了老大精力抓生产。
可天祚帝不比耶律大石,在辽人中的号召力更大,没有发现其人的行踪也就罢了,发现了还不去征讨就说不过了。
为了这次西征,完颜宗翰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结果,耶律延禧得知消息后果断弃师而逃,再次将金军甩在了后面。
好在此战中辽国都统耶律马哥被俘,最后效忠于天祚帝的“大军”被灭,只要持续保持对草原的压力,天祚帝就很难翻得了身。
不过,完颜宗翰也为此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这次只出动了三千骑兵,但在后方协助转运粮草的民夫和护送的军队却数倍于此,所有的人都马要吃喝,每多耽搁一天,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