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乱世枭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第一步,军事上,整编降军、清剿叛军、打击越境接应的援军等,要做到的事还有很多。  

而民政上,尽快恢复隆德、平阳、泽、绛、慈、隰等州府社会秩序,重新建立河东南路基层政权,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等任务,也刻不容缓。  

当然,大同帝国的开拓体系已经基本健全,这些事情由河东路巡抚使司和第三军军部去做就足够了,用不着徐泽这个皇帝亲力亲为。  

其人要做的只是按照重新调整的出巡计划继续巡察剩余州府,考察并调整好各地力量配置以迅速稳定人心。  

当河东南路改旗易帜,换了新身份的百姓开始憧憬在大同治下的美好生活时,直面同军兵锋的永兴军、京西、京畿等路形势也在不断变化。  

当日,襄垣骁将李成护送着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杀出重重包围进入泽州时,身边仅仅跟随千余名兵卒,且小半带伤,狼狈至极。  

王宣抚已经被隆德府兵变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停留,只想一路逃回开封府。  

李正将却一改之前对宣抚使言听计从的态度,不愿意继续跑路,还劝王安中哪里都别去。  

其人直接挑明河东路形势已经大坏,此时若是带着千余仓惶之师逃到东京城,不仅挽救不了时局,还会一路播撒恐慌,致形势一发而不可收。  

仅一句话,便如冰水泼头,让头脑发热的王宣抚瞬间冷静了下来。  

其人太清楚教主道君皇帝的脾气了,自己此番若是不管不顾地直接逃回京师,只怕天子会更加惊恐,弃天下于不顾,直接跑路都有可能。  

天子若是弃城逃跑,开封府肯定危在旦夕,那么多家族利益与东京城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达官贵人也会遭殃。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遭此重创,大宋多半也不会就此覆灭,自己怕是难逃朝廷之后的严厉惩处了。  

王安中稍稍稳定了心神,赶紧追问李正将有何良策。  

李成也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人为宣抚使分析泽州距离太原近六百里,就算同军得到隆德府动乱的消息就立即出动骑兵南下,也绝不可能在三天内赶到泽州。  

而隆德府叛军各有心思,一盘散沙,极有可能因为利益冲突而自相残杀。  

就算有强人能将叛军拧为一体,当此之时,也只可能老实待在隆德府等同军接收,而绝不敢南下。  

综合以上分析,李成认为暂时待在泽州,至少比一路仓惶逃到开封府更加安全。  

建议宣抚使赶在同军抵达泽州前,一面遣信使入京急奏河东路巨变,一面整饬泽州兵马,并收拢溃卒,布置层层防线迟滞同军南下,以尽量控制乱局。  

王安中元符三年进士及第,起初仕途并不顺,直至政和年间,方至秘书省著作郎。  

不过,其人有一手绝活——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  

彼时,百年劲敌辽国陷入内乱,顽敌夏国也一蹶不振,大宋则是一派盛世迹象,朝野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  

王安中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靠梁师成处得到了内幕消息,所作贺表极投教主道君皇帝胃口,天子观后,叹为奇才。  

数日后,皇帝召王安中入殿,特出制诏三题,令其具草。  

王安中挥笔立就,教主道君皇帝大喜,当即草批“可中书舍人”。  

这之后,其人才简在帝心,开始进入晋升快车道。  

当然,王安中能一步步走上高位,自不是只会写锦绣文章的书呆子。  

其人先是谄事内宦梁师成并交结蔡攸获进,随后又附和童贯、谭稹和王黼等当权臣子,才能稳步高升。  

谭稹当初建议招诱山后汉儿为军,以改变大宋的颓势,鲁国公蔡京担心此举会招致同、金两国报复,明确反对。  

但王黼、王安中等人揣摩天子的意思,明确支持谭稹,才有了后面的祸事。  

所以,前河东路宣抚使谭稹丢掉太原府去职后,教主道君皇帝便第一时间想到了安排尚书右丞王安中接替其人擦屁股。  

谭稹既是天子家奴,也是朝廷重臣。  

缢死重臣而讨好敌国之事毕竟太丢人,之前为了天下稳定,朝廷刻意隐瞒了谭稹之死的前因后果。  

王安中此时尚且不知道朝中巨变,但要逃过此劫,就得听从李成之言。  

先派可靠之人回京联络梁师成、蔡攸等人,乞求他们施以援手,尽量减小此战造成的不良影响。  

由此,其人便在泽州晋城滞留了两日。  

期间,王宣抚接连向朝廷发去六道急奏,以宣扬同军之势大、河东之危急、自己之英勇、形势之难测,提醒朝廷赶紧备战。  

如此,两日过去,王安中同军害怕随时都会赶到泽州,不顾李成的苦劝,死活不愿再等,带着三百亲兵匆匆逃走。  

临走之前,其人给了李成便宜行事的权力,以方便后者调动泽州战备力量,替朝廷挡住南下的同军。  

实际上,这两天时间里,李成也没闲着,其人已经收拢了一千余名溃卒,并基本整合了泽州禁军,拥有部众五千余人。  

朝廷合法的河东路宣抚相公都跑路了,临时任命的李正将却还要留下来坚守泽州,李成如此卖力表现,自然不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不要脑袋的愚忠之人。  

乱世之中,如同李成这种以武勇在极短的时间内蹿升“高位”手握重兵者并不少见,这些人除了骁勇敢战,能得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