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燕京攻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南两面的天然外围屏障。  

此时正是冰雪消融形成的春讯期,大军从水流湍急且离燕京很近的玉河县对岸渡河,遭遇辽国骑兵半渡而击的可能性极大。  

“继续讲!”  

“末将建议,先南下攻下永清县,大军由下游渡过无定河两道支流,期间攻克安次县,再攻下武清县,然后渡高粱河北上,直入燕京城下。”  

刘舜仁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就是避开辽国主力兵马,步步为营,占领沿途节点城池。  

从水流相对平缓的下游渡河,再一路平推到燕京。  

若是辽国实力鼎盛时,这样的战术无疑是送死。  

但现在燕京城中摆明没有多少强军,又无外援的情况下,这个建议无疑是非常持重的。  

实际上,徐泽进攻固安县之前就已经分兵,命杜继宗率部南下攻打永清县,这会应该差不多拿下了该城。  

不过,此计的问题也出在过于持重。  

先由北到南,再由西到东,最后又由南到北,绕了一大圈,非常耽误时间。  

而且,从固安县连渡三条河,再加上归义县至固安县要过的刘李河,由雄州北上还有巨马河。  

延伸的大军补给线被拉长了很多,连渡五条大河,安全压力也会直线上升。  

漫长且脆弱的粮道将很容易受到敌军的打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失误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徐泽也可以选择直接走沧州或着干脆走渤海运送粮草辎重。  

但走沧州进入武清县,需要越过正值春讯的界河。  

而且两县都有大片河流泛滥形成的沼泽地,小股人马通过问题不大,大批民夫押运数量庞大的粮草辎重,却是不得不考虑这些地方的道路情况。  

去年底,阮小七就曾命陆战队在析津府沽水岸登陆,并深入内地近百里。  

此举除了耀武逼迫辽国认清形势外,还有实地考察走海路运输大军和粮草,并从东线直接进攻燕京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这条路行不通。  

彼时还是冬季枯水期,军队就已经很难通行。  

现在春讯期涨水,下游再次泛滥,再走这条道路就太不理智了。  

要是探知消息的辽人在上游筑坝引流,或是一场意外的春雨,就能让精心准备几年的北伐功亏一篑。  

“此计不错。”  

徐泽点点头,先肯定了刘舜仁的建议,随即话锋一转。  

“只是大军迂回过于浪费时间,且增加了粮草转运难度,若是辽军选择险要地段据守,再遣精兵袭击我军粮道,岂不是受制于人,白白浪费如今大好形势?”  

在社首和蔼话语的引导下,刘舜仁逐渐放开,少了一些顾虑,继续应答。  

“末将还有一点想法。”  

“讲!”  

“燕京城中原本没有什么军队,辽国刚刚变天,为了应对王师北伐,这段时间应该招了不少地方军队入京,这些军队相互之间并不熟。”  

“平日里还好,若是调出大批人马出城对抗王师,城中肯定很混乱,社首只要抽调两千精兵由桑干河上游渡河,就可轻易拿下燕京。燕京一下,在外的大军必溃。”  

这建议怎么这么眼熟?  

徐泽随即想起来了,原本历史线上,宣和四年宋军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时得到郭药师的投诚,主帅貌似就是听取了郭药师类似的建议。  

结果,还真让他们拿下了燕京城。  

只是,随即又丢了,顺便搭上这次北伐的几十万大军,也真是神仙操作。  

不能说现实与历史惊人巧合,也不是已经死掉的郭药师和还活着的刘舜仁“不谋而合”,只能说战争本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这二人又都是务实的将校。  

没见识过同军的真实战力之前,以郭药师、刘舜仁等人对“宋军”战力的固有印象,想要破解当前“僵局”,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战术。  

以宋人的懦弱和好占便宜,一面以大军绕路吸引辽军主力出城对峙,一面派出精锐兵马偷城,就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优解。  

当然,刘舜仁提出这个建议,也肯定有顺便建功,甚至继续掌控军队的小心思。  

毕竟,偷城需要熟悉燕京情况且敢战的精兵才行,以宋人为主力的同军,哪有全是辽人的常胜军好使?  

“好!很不错,你且随我大军行动。”  

得到徐泽的赞许,刘舜仁顿时来了精神,赶紧行礼。  

“末将得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