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岳飞未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到了徐泽这个高度,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安阳韩氏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对待全天下的大族。  

其人从来都没有想过使用暴力手段对大族割韭菜,因为这种做法或许在千年前还能勉强行得通,如今却不现实。  

千年的历史演进,社会在进步,大族的生存哲学也在发展。  

广有土地、联姻权贵、善加经营可以让一般的富贵人家家业更加兴旺,但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  

如安阳韩氏、须城梁氏这样传承数百年的大宗族,虽然也广有土地,却是以“诗书”与治政的本事传家,代代教导优秀子弟入仕,为宗族持续提供政治上的保护伞。  

有形的土地财货很容易割掉,无形的文化教养却是没法割的。  

逐鹿中原的王者应该放眼天下,制定抑制豪强的政策(不是消灭,永远都没法消灭),老是盯着一家一姓的豪强不放算怎么回事?  

韩肖胄被徐泽调往沧州,安阳韩氏便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  

赵永裔只要在土地和税收问题上加以挖掘,必然能查出很多问题。  

其宗主韩治要是够聪明,就赶紧认清现实,主动适应同舟社的一切规矩,争取在新朝还能有所作为。  

试图以宗族影响力继续操纵州内事务以对抗同舟社,只会为安阳韩氏召来灭族之祸。  

同舟社的政策向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安阳韩氏能认清现实,老实等待同舟社的社会改革政策落地,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好事。  

徐泽将安阳韩氏的问题放到一边,随口又问起另外一个问题。  

“岳飞有没有什么新动静?”  

“没有。”  

岳飞在老家相州汤阴县小有名气,因“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而广为人知,稍一打听就能知道其人在做什么。  

打听到这个少年(岳飞时年十七岁)的事迹后,一惯冷脸的孙石也有些动心。  

“要不要把他召到军中?”  

徐泽摇摇头。  

“不用。”  

岳飞虽然比燕青年轻,却不是燕青这种出身极低而急于改变命运的人。  

其父岳和为人忠厚,重义气,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济人之困,深得乡人爱戴。  

岳家虽然也要仰安阳韩氏之鼻息,但家世尚可,乃是上户,吃穿不愁,还能接济乡人并供岳飞读书练武,出身这样家庭的岳飞绝不可能召之即来。  

由岳飞,徐泽又想到了韩世忠。  

朝城之战,韩世忠所在的将也参加了。  

战后,徐泽特意让牛皋问了俘虏,得知韩世忠被选为选锋,登上了城墙,但之后并没有在城墙上发现其人的尸体,应该是逃了。  

对韩世忠冒险逃脱都不愿做俘虏投靠同舟社的想法,徐泽大略能猜到一些。  

相对而言,岳飞虽然年纪还小,却比韩世忠还要认死理。  

这样的人,绝不可能自己王霸之气一抖,对方就会纳头便拜。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徐泽早就坚定了自己的认识。  

同舟社的事业需要人才,无论文武都要,但前提是这些人真心认同同舟社的事业,并愿意服从同舟社的约束。  

名将也必须先适应同舟社,才能有统兵的机会,而不是反过来,让同舟社专门为某人打造一支个人风格极强的军队供其指挥。  

同舟社能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固然是锦上添花,若是没有,仗还得打,事业还是得推进。  

指挥打仗不是玩数字游戏,而是审时度势算计人心,真正的名将都是个中高手,他们对自己需要投靠那个势力有很清醒的认识,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  

同舟社的人才战略绝不是为某个人三顾茅庐,搞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之类的小把戏。  

徐泽相信只要同舟社的事业越做越大,让天下百姓明白这个组织究竟是做什么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名将”意识到同舟社的伟大,而自觉投身其中。  

如果缺了某个名将就无法打胜仗,那这样的同舟社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同军也可以直接解散了。  

实际上,这段时间,徐泽正在筹备同舟社的人才战略。  

从政和八年京东大战开始算起,同舟社已经拿下京东东路三个年头。  

如今,河北两路也落入掌控,急需大量的人才入仕,以满足同舟社深入底层的社会管理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京东东路的传统精英文人十余年寒窗苦读后,因为徐泽的造反,突然没了出路,想科举都找不到科举的渠道,导致大量的人才被闲置;  

另一方面,大名府之战朝廷大军意外崩溃,使得徐泽不得不一举接收河北两路,却因为治政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同舟社对河北的快速消化。  

这些年,徐泽一直通过书院、侍从、秘书等方式培养人才,并大力使用转化旧官僚,但这些方式都存在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发现人才”的渠道过于狭窄,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且需要徐泽亲历亲为,难以应对逐渐铺开的大摊子。  

比如,同舟社总部搬到大名府后,一直没能等到徐泽“三顾茅庐”的京东东路大族子弟便慌了,四处托人找关系,寻求入仕的机会。  

这些人当初看不上反贼徐泽(李子义),认为其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全站干岸看笑话,坐等反贼覆灭。  

没想到徐泽在不仅越做越大,还搓揉打拉相结合,将京东东路彻底盘活。  

同舟社推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