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到哪里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两年时间内,这支传奇军队进行了近四百次的战斗,攻占七百余座县城,翻越了十八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四条大河,走过了荒草地,翻过了大雪山,行程近二万五千里。  

他们还创造了大雨天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昼夜奔袭近二百四十里,并击败倚险而守之敌军的奇迹。  

下一步的社会改革需要多部门协作,与军官轮训穿插进行的官员轮训也需要宗泽等人提前准备。  

徐泽公务繁忙,分身乏术,有些重要的大课,他便拉上众人一起旁听。  

众人洗漱完毕,列队进入饭堂时,发现战曹曹首吴用带着几名参军,还有代理长史宗泽也带着社务部一众曹首,已经候在堂内了。  

后来,这支军队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朝廷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被迫战略转移,进行远征。  

这支军队并非为了杀人而组建,而是带着救亡图存与文明复兴的崇高使命诞生。  

这支军队既是为了摧毁旧社会而战,也是建立新秩序而战。  

讲到兴起,徐泽还赋诗一首:  

他们缺衣少食,甚至因为吃不上食盐而熬很苦还有毒的硝盐吃,却仍能坚持每日“四操三讲”;  

他们装备奇缺,人数很少,却能一再打败装备精良、数量庞大的朝廷军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他们当兵并不是为了钱财,至少,他们得到的钱财完全不够他们付出的代价;  

后来,之罘湾开港,登州刀鱼战棹巡检司组建,官兵们的日子过得更是要好得多。  

坦白地说,同舟社的军队虽然训练不含糊,凭借着诞生后屡次击败强敌的赫赫战功,确实有资格傲世已知世界的任何“强军”。  

但这支军队从最初组建开始,就是一支注重装备和保障的武装。  

换句话说,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吃过苦的军队!  

与社首故事中那支拖不垮、打不烂的传奇军队相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仅仅是遭遇缺衣少食,吃不上盐这一点,就能令同舟社的军队编制员额大幅缩水,战斗力大减。  

兴许,在社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也仅仅是一段时间而已。  

更勿论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可以编制不散,在不断的战斗中,创造远征二万五千里的传奇。  

这也是徐泽坚持认为同舟社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完成天下大同的原因之一。  

同舟社在他羽翼下规避了很多风险,成长过于顺利,且成员构成太复杂了,根本就承担不起这么伟大的历史使命。  

“社,社首,‘红军’是真的吗?”  

康达举手,问出了所有人心中想说的话。  

“真的!”  

社首肯定的回答,成功勾起了所有人继续探究的兴致。  

“社首,后来呢?”  

“后来,这支军队不断传承,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打败了如同辽国最鼎盛时那般强大国家纠结的十几个国家联盟。”  

众人被社首的描绘的伟大军队震惊了,一惯话少的马扩也忍不住发问。  

“社首,你说的这支军队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你们没听说过很正常,因为这支军队在——我的梦里。”  

徐泽的回答自相矛盾,但他的眼神和那首七律却骗不了人——故事是真的。  

可是,真有如此传奇的话,是绝不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就算过去再长的时间,也都会被历史所铭记。  

大宋继承了大唐的很多传统,虽然屡败于强敌,但宋人骨子里仍是骄傲的、自信的、开放的,对已知世界的了解也是积极的、主动的。  

不应该出现社首如数家珍,而他们全然不知道的情况。  

所以,这个类似同舟社的伟大组织和传奇军队,还真有可能出现在社首的梦中。  

至于徐泽,则有更多的想法。  

真假重要吗?  

自己还能回去么?  

并不是有了伟大的理论,就一定能有伟大的实践,再伟大的理论,也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威力。  

在自己记忆中的那个时空,伟人的思想早就传遍了全球,也没有哪个组织能复制出第二支传奇的军队。  

后世能有那支传奇的军队,乃是因为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华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百年屈辱,受尽了各种蛮夷欺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夏人基因血脉深处的不屈和骄傲被唤醒,一代代先烈前仆后继,尝试了几乎所有救亡图存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  

华夏有谁能救?  

华夏到底有没有救?  

华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经历了最深沉的绝望,才能迸发出最彻底的革命力量。  

这支在苦难中诞生,为了结束苦难、复兴华夏而战的伟大组织和传奇军队,注定无法在其他任何时代,被任何人所复制。  

自然,也包括他徐泽!  

当然,这些话徐泽是不会讲的。  

作为势力领袖,任何时间都要积极向上,以自身由内到外的信心,给每一个人以力量。  

虽然复制不了,但他仍希望能从这个伟大组织和传奇军队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力量,改造手中的同舟社,进而给这个世界带来新秩序。  

杨喜跟在徐泽身边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