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宿将陨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五月二十九,李子义率贼军主力攻破青州治所益都县,青州落于贼手。  

五月三十日,贼军大举西进,兵围淄州治所淄川县,济南府告急。  

六月初二,淄州被围的战报传至东京,宣抚制置使童贯随即赶至南京应天府督战。  

其人收拢各地兵马五万余人分地集结,并亲帅主力北上,以解淄州之围,并伺机打击贼军主力。  

六月十二日,童贯统率的平乱大军匆匆赶至济南府历城县,情况却再次发生了变化。  

围攻淄州的“红五营”贼军已于数日前撤兵,青州第一将副将武松统率本部兵马尾追贼军,成功收复青州。  

详细战报传来,童贯得知贼军回军乃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后顾之忧,并一举击退了收复昌邑城的登州第二将兵马。  

其后,李子义部贼军再未向西,去向不明。  

此战中,贼军处处料官军之先机,攻其必救,反复调动朝廷大军,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童宣抚制置使预感到贼军击败登州第二将,解决后路威胁后,有可能会再度从南线寻找突破口。  

其人顾不得连续行军的劳累,留下一万人加强北线防御后,立即率其余的兵马回身南线。  

大军方行至郓州平阴县,就收到了贼军攻克利国监,并肆掠徐州的消息。  

童贯不敢耽搁,再次分出五千精锐兵马,命都统制赵隆率领,星夜兼程救援徐州,又命各地再抽调兵马前往彭城。  

徐州敌情战报如雪片般飞至东京和宣抚制置使军中:  

六月十一日晚,安静了半月的沂州贼军突然兵出临沂县,攻打徐州重地利国监。  

驻守彭城中的罗延寿部西军连夜出城救援,遭贼人八万大军伏击。  

全军将士毫无畏惧,以一当十,击杀贼人不下两万,终因寡不敌众而遭惨败。  

此战中,含秦风路兵马副总管罗延寿在内的指挥使以上军官阵亡九人,全军战死、被俘、失踪者超过四千。  

战况之惨烈,竟至利国监至彭城段运河为之堵塞,鲜血染红河水,三日不绝。  

逃至彭城之下的败兵不足两百(徐泽命萧近海故意放水的结果,另有两百余趁夜逃脱的兵卒数日内陆续返回城中)。  

深夜中,敌情不明,知徐州事徐处仁不敢打开城门放溃兵入城,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忠勇的西军将士哭求哀嚎中,被贼军骑兵射杀大半。  

彭城城墙上数千守军,竟无一营敢出城作战,全都伸长了脖子,战战兢兢地看着贼军骑兵携带缴获的旗仗兵甲绕城耀武。  

贼军随后焚烧了彭城段运河码头的货栈,方才扬长而去。  

六月十三日,贼军派出两千名兵力,又临彭城,再度绕城耀武,  

贼人撤军前,又用火油瓶焚烧了运河中的过往漕船。  

六月十四日,贼军派出一千五百名兵力,再临彭城,又一次绕城耀武。  

这次,没有焚烧漕船——已经没有任何船只敢在徐州段停留和经过了。  

六月十五日,贼军连日迫城,极大的打击了城中军民的守城信心。  

知徐州事徐处仁担心城中守军因士气低迷而哗变,乃以重金为赏,派出五个指挥的禁军,预置在城外有利地段,以期吓走贼军。  

当日午时,贼军一千步兵如期而至,见官军挡道,不退反进,以少打多,一鼓击溃拦路的官军。  

城中守军目睹了贼人如此嚣张的这一幕,肝胆尽丧,不敢按预定计划接应溃军入城,竟眼睁睁地看着贼军再次驱败军绕城耀武!  

六月十六日,贼军再再再临彭城…  

六月十七日,都统制赵隆统帅的五千精锐兵马终于赶回徐州。  

一路奔波,疲惫至极的回援兵马在沛县留城镇南二十里处遭遇贼军突袭,老将赵隆应对得当,打退了贼军的进攻。  

此战中,官军战损近八百,贼军全身而退,具体伤亡不明。  

六月十八后,贼军明知彭城中援军已至,仍派出三千兵马,绕城耀武。  

赵隆趁贼军行至城西时,一次性派出十五个指挥的兵马,试图驱赶贼军,以鼓舞城中民心士气。  

贼军得知官军出城,立即返身迎战,趁官军刚出城还未完成列阵之际,将其一举击溃,并险些突入城中。  

彭城城墙上的守军,有幸再再次目睹了贼军驱赶溃军如同猪羊的“盛况”。  

连番遭遇贼军耀武羞辱,彭城守军士气降至极点,竟于当晚发生营啸。  

虽得赵隆果断处置,迅速平息了事态,但营啸中仍损失兵马数百,军心更是不可再用。  

其后数日,贼军视城中守军如无物,每日不定时出现在彭城下耀武。  

城中兵马士气全无,赵隆也不敢再派兵出城阻击,只能不断求援。  

直至宣抚制置使童贯统率的大军到达彭城,贼军方才撤回利国监休整。  

六月二十三日,童贯率一路收拢的五万大军抵达到彭城。  

尚未安定城中,就受到了一个重大打击——其人赖以仰仗的老将都统制赵隆病重!  

赵隆年过花甲,自迁温州防御使后,身体就大不如前。  

这月余时间里,从温州到东京,再从东京到下邳,再到应天府,随后又至济南府,最后还星夜兼程赶至徐州,一直在路上反复奔波。  

再加上连遭惨败,竭力维持徐州惨淡的局面,其人的身心状态俱已透支。  

与宣抚制置使交接完近段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