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完全乱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道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红五营”的狂飙猛进面前,大宋应对内乱表现出的高效率和大决心,就显得格外无力了。  

贼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打残四州禁军,攻破这么多的城池,  

且取得了西、南两面打开漕运的“缺口”位置——临沂县。  

在贼军表现出的超强战力面前,大宋举一国之力,动员“二十余万”大军,以期一举平灭京东剧贼李子义的计划,实际已经破产了。  

且不论减掉实际是用于驻防各地,防止贼人流窜的大部分平乱兵力,  

再减掉各军中普遍存在的缺编人数,挤掉这些水分后,  

所谓的二十余万平乱大军,最终可以用于正面战场,和贼军拼消耗的真实兵力能有多少?  

只说现在,面对贼军的攻必取,战必胜,各地禁军无一合之敌,  

除了还在路上的西军,大宋还有几支兵马敢与贼军硬碰硬?  

事到如今,就算首批西军星夜兼程,不顾疲劳赶到东京,朝廷也不敢逼迫该部人马立即上阵杀贼了。  

贼军已经扩充了人马,首批平乱的西军人数与之相比,就显得不够用了。  

靠几千疲惫的西军,打败经历多次血战后进阶的贼军,便是最狂妄的西军将校,也不敢夸海口说自己一定能胜。  

反倒是仓促上阵,被打败的可能性很大——不能再给贼人送经验和装备了。  

可要是等两批西军到齐再打,贼人早不知道打到了哪里,又发展成多少人了。  

当下,临沂陷落后,徐州和淮阳军便在贼军兵锋威胁之下。  

慌了神的大宋君臣们这次合议的时间更短,很快就做出了决议。  

其一,调集淮南东路、京西北路兵马,火速增援徐州和淮阳军等地,务必确保漕运不失。  

其二,继续催促西军兵马参与平乱,  

还在路上的第一批人马要加快进度,  

尚未开拔的第二批兵马赶紧开拔,  

陕西各路还要做好继续抽调第三批兵马平乱的准备。  

其三,许京东东路转运使吴汝翼招安贼人之权,且不限招安条件,只求能稳住贼人再说。  

其四,派使者从涟水军出海,入之罘湾,催促还在休整的登州第二将赶紧出兵,东出莱州,威胁贼人后路。  

很明显,朝廷已经放弃了等西军全部到位后,再集结重兵一举平乱的计划。  

转而把最大的希望放在招安上了。  

之所以还在催促西军加快行军速度,只是为了应对招安失败,或者招安后贼乱仍有反复的情况。  

又或者以招安为借口,拖延时间,等待所有大军集结,预置到位,争取到战略主动,再谈其他。  

而催促登州第二将结束休整,再上战场威胁贼军后路,  

也只是为了在招安中争取主动权,或者在后续的翻脸中赢得先机。  

毕竟,此时不是后世,随便打一个电话,消息就能即时传遍全国的信息时代。  

山阻水隔,等朝廷的信使七拐八拐,赶到之罘湾并寻到徐泽时,怕是第一批平乱的西军早就到了东京。  

也就是说,朝廷对“还在休整中”的登州第二将,其实也没报多大的希望,  

纯粹就是病急乱投医,哪怕多一份渺茫的希望也要争取。  

大宋王朝面对内乱,百余年来一直无往不利的“三板斧”,在面对超越时代的军队时,立即现出其其实不过如此的原形。  

而身在潍州北海县的假李子义——徐泽,也在为朝廷严重脱节的反应而恼火。  

实际上,这一战打到现在,已经彻底脱离了最初的战略规划。  

战前,徐泽制定的同舟社扩张计划,大略分为三步:  

第一步,红五营起兵,占领莱州即墨、莱阳两县。  

为免受战乱波及辖区,登州第二将“被迫”出兵平乱。  

大战后,同舟社大军“损伤”严重,不得不退回之罘湾休整。  

第一步只存在于战报和奏章上,并没有实际的兵力损耗,只是为了以此战果吸引朝廷的注意。  

推动朝廷启动平乱计划,并调西军精锐入京东东路,以荡平“两败俱伤”的“红五营”和同舟社,彻底解除京东隐患。  

第二步,等朝廷启动平乱计划,周边各路、州大军调动后,“红五营”再出山,并施展“分身术”。  

始终以少量兵力示人,诱导朝廷作出错误判断,妄图围追堵截红五营。  

“红五营”则在“高强度连续运动中”,将调动后出现防御缝隙的京东东路禁军挨个修理一遍,  

务必要达到京东路禁军以后听到“红五营”之名,腿就哆嗦程度。  

第三步,待平乱西军仓促到位,“红五营”再施展“合体术”。  

以超越朝廷想象的兵力,一举吃掉大宋朝廷最信赖的力量,实力暴增。  

且只要这部西军被吃掉,朝廷短时内将再难抽出大军平乱。  

而本就矛盾深重的江南、两淮等地,也会因为京东路的大战鼓舞,趁机搞事。  

至此时,大宋烽烟四起,靠朝廷本身的力量,已经很难在短期内平定叛乱了。  

同舟社则趁机“休整结束”,西出莱州——  

痛击破坏大宋社会稳定的乱贼!  

嗯,没错!  

在最初的计划中,同舟社扮演的就是救天下于水火的英雄形象。  

尽管要扩张,要在大宋的身上割肉,但徐泽并不想现在这么早就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