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天下第一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强扭的瓜不甜,鲁智深也不是可以由他人主宰命运的人。  

这事只是一个小插曲,鲁大师有他的江湖,而徐泽则有更多更重要的大事。  

只有这些大事都办好了,这世上才不会再有“大事”,百姓也不会再需要以武犯禁的侠者,众多的“侠者”们才会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路。  

心中想法通顺,徐泽收回了思绪,吩咐杨喜喊来外曹曹首王四。  

王四到时,见徐泽正在伏案批阅公文,和孙石一样,其人也是徐泽的铁杆,自然用不着客套。  

“社首!”  

做困难事必有所得,经历六年的磨砺,这个年满二十五的青年已经气度大变。  

王四蓄起了胡须,还有了妻儿,早不是当初史家村史进小跟班的模样。  

徐泽放下笔,道:“不凡,莱州的情况超过预期,咱们原本的计划要调整了,交给你两件事。”  

得益于莱州知州龚孝序的通力配合,“莱州之战”的第一步比原定计划顺利了很多,确实可以着手布局第二步了。  

和整天冷着脸的孙石不同,王四笑脸迎人,极具亲和力,  

与之相处如沐春风,经常在谈笑间,很多人便稀里糊涂地被他套取了想要的情报。  

社首要说正事,王四立即严肃以对。  

“社首请吩咐!”  

“第一件,给朝廷施加压力,要求释放无故被扣押的同舟商铺人员。多找一些官员,人能不能放不放不重要,关键是要把声势造起来。”  

“第二件,逐步向江南散布莱州匪患的消息,把事态说严重一点,就说朝廷已经调动西军参与平乱。”  

王四有些疑惑,问:“朝廷尚未调西军参与平乱,这个消息是不是再缓一缓?”  

徐泽笑道:“不用,‘莱州匪患’发生后,朝廷对这次‘匪患’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咱们得给他们提个醒。”  

“再说,平乱这么大的事,怎么能让大宋最强的西军袖手旁观嘛,也该轮到他们出手了。”  

东京城,一派祥和。  

大宋朝廷根本就没有出动西军的计划。  

接到莱州匪乱的消息后,朝廷最初确实慌乱了一阵,也的确有调西军入京东平乱的建议。  

但得知登州第二将出兵后,很快就没人再提这事了。  

毕竟,大宋应对内乱的经验非常丰富。  

平定内乱打的都是人海战术,一旦出现成规模,靠一地驻军无法解决的内乱,  

都是先调动周边诸路、州的禁军,先完成封控包围,限制贼军流窜,  

而后,再调精锐兵马,打败贼人主力,擒获或杀死其头目。  

剩下的,就是下达特赦诏令,宣布免税之类的后续补救措施了。  

一套连环拳下来,平乱的帅臣有战功,参战官兵得赏赐,当地百姓也能获得短暂的喘气之机,部分贼人甚至还能洗白,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基本就是“皆大欢喜”的场面。  

因此,平乱的关键就是早发现、早应对、早封控。  

只要封控及时,乱军基本就是必败之局。  

随着登州第二将出兵莱州,密、潍也响应龚孝序的警告,动员官军封控要道的奏报传到东京城后,大宋君臣也就安下心来。  

虽然徐泽部桀骜难驯,但战力是毋庸置疑的,  

从以往的所作所为来看,其部平乱的决心和战斗精神更是有目共睹。  

有登州第二将在,莱州之乱平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再调西军,时间上来不及,还空耗钱粮。  

大宋政权虽然偏居一隅,但置州二百五十四、县一千二百三十四,  

人口亿万,国力远迈以往任何一朝,  

确实没必要为了被封控于一州之内,仅仅祸乱两县的小匪患,而打乱国家正常的工作节奏。  

实际上,这段时间,大宋天子赵佶的心情极好。  

一直不听话的登州第二将“乖乖听调”,流血流汗为朝廷剿匪平乱,  

再次证明了大宋天威尚存,诸军无不慑服,此事值得高兴。  

更高兴的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比一个争气,皇家喜讯连传。  

先是继承了今上优良播种能力的皇长子赵桓,与其妃朱氏精诚团结,辛苦耕耘,  

诞下了皇长孙,让时年仅三十五岁的赵佶就做上了祖父。  

此事本发生在去年底,并不是什么“新闻”,  

只因大宋皇脉早夭问题极为普遍,  

未能确定新生皇子皇孙可以活下去之前,皇家通常不会大肆操办。  

现在几个月过去,皇长孙越长越壮实,明显是一个可以活下来的好苗子。  

皇帝大喜,臣子们更喜,  

须知大宋立国以来,还是首次出现在位皇帝喜得嫡孙的,  

此事的政治意义自不用说,不仅鼓舞民心士气,  

更进一步证明了教主道君皇帝乃长生大帝大霄帝君转世的传说,  

若不是神君转世,为皇室换了血脉,  

如何能够改变大宋王朝百余年来一直挥之不去的子息艰难问题?  

由是,公相蔡京领衔,率诸臣为皇家贺,  

奏请天子,加皇长孙赵谌为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  

皇帝欣然应允,同意了诸臣之请,  

并御笔一挥,顺便封已故皇兄赵佖之子赵有奕为和义郡王。  

但这件事上,翰林学士承旨王黼唱了反调,  

其人说蔡京之请,直接封皇孙为公,违背祖制,  

是把东宫太子看做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