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约谈(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征伐高丽之战持续的时间虽短,但取得的战果辉煌,收获也极为丰富。  

随着大批熟练匠人和巨量的战争赔款逐步到位,同舟社必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期。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同舟社在高丽的利益,  

并推进登州、辽东、高丽,甚至海东四地一体化进程,  

是徐泽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这中间,又涉及到同舟社军队的再次扩张,水师力量的重新设置,四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系统工程。  

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是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除了正忙于开创人间道国的大宋外,能够同时威胁东南路和高丽的金国,便是其中最大的变数,  

返回镇海府后,徐泽就一直在考虑解决金国的问题。  

四月下旬,  

东南路征讨高丽的军队大部返回东南路,辽阳府留守金军的剿匪也进入尾声,  

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东南路同舟社兵马突然调整防务,  

集结重兵于宁州和穆州两地,摆出一副要攻击辽阳的态势,  

惊得正与辽军对峙的南线金军仓促回防。  

幸好辽军铁了心就做缩头乌龟,  

面对金国明显的兵力变化,连派兵试探胆量都没有,  

不然的话,一次重兵突击,可能就要让战线出现重大漏洞的金军全线溃败。  

一举突破南线,改变双方攻守之势的大好机会就这样被辽军白白浪费掉了。  

气急败坏的完颜斡鲁立即遣使穆州,欲要询问徐泽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完颜斡鲁的使者没能见到徐泽,因为他不在穆州,也不在镇海府。  

实际上,徐泽已经提前出发,自己送上门来了。  

金国耀州,水军营寨。  

同舟社仗着强大的水师,  

丝毫不把金军放在眼里,一再逼得南线统帅完颜斡鲁吃瘪,  

让金军上下得了“没有水营恐惧症”。  

金国的决策层明知道发展水营也不可能是同舟社的对手,  

但完全不发展,必然处处受制于人。  

耀州临海的水营,就是金人的希望所在。  

大半年时间里,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完颜阿骨打下定了决心,  

即使勒紧了裤腰带,也要打造一支——至少可以自保的水营。  

只是,水营的建设太难了。  

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独木舟和小木筏确实很容易造,  

但这些东西在海战中只能送人头。  

要造真正能打仗的大海船,难度就不止上升了一两个层次,  

不仅要非常专业的工匠,  

还要木料、漆、胶、桐油等原材料,  

仅大船所需的龙骨一项,就有极高的要求。  

不是什么木料都可以做龙骨,最好是用柚木,但柚木稀少珍贵,苦寒的北方还没有,只能用其他木料替代。  

即便找到替代木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木料的处理。  

为了保证战船的强度和耐用性,  

造船木料砍伐后,不能淋雨,  

去皮后,最好在木料端头涂上清漆。  

然后经历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阴干处理,以保证木材内部的水分缓慢而均匀的挥发。  

而且,阴干也有技巧,要竖着放置,  

如果横着放置,要在木材下面放垫木;  

还不能有风吹;  

空气湿度也必须合适,湿了干了,都不行。  

即便如此,木料阴干也不可能百分百成功,总会有废品。  

没有多年的积累,造大船?  

徐泽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拉起一支强大的水师,  

靠的是大宋朝廷不遗余力的支持,  

如果没有朝廷批准建设之罘湾船厂,并在全国征调工匠和原材料,  

徐泽就算再怎么会折腾,也只能望洋兴叹。  

而金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缺工匠,缺木料,缺技术,什么都缺,  

几乎从零开始的水营建设进展极为缓慢,  

大半年过去了,仍然只有十余艘训练船,  

而且,基本是当初辽民遗留下来的商船,另有数量若干的小渔船。  

这样一支可怜兮兮的“水营”,遇到了刚从高丽战场回来的同舟社无敌水师,简直就是羊入狮群。  

收到巡哨船报警,  

正在训练中的金国水营全员出动,  

然后,就看到了一支无比强大的超级舰队,  

仿佛遮住了水天一线,铺天盖地而来。  

为了金国的荣誉和皇帝的重托,  

金军水营猛安只能命令其余船只赶紧撤回水寨内,  

自己则带着唯一的一艘“大船”,  

前去喝问对方为何要擅自闯入自己的防区。  

徐泽命张顺用炮舰回答了对方的提问。  

击沉这艘破烂船后,  

徐泽却没有命水师乘胜追击,并歼灭其余的金军“战船”,  

还让阮小七搭救了几名在海水中挣扎的金人。  

给了这几名“幸运儿”一艘救生小船,  

“去喊完颜斡鲁过来,我只在此等三天,他还不来的话,就全灭耀州水营,再攻打辽阳府。”  

鸭绿江之战,众多高丽战船被俘的“盛况”自然被西岸的金军探子侦察到。  

完颜斡鲁为此还颇为兴奋,  

同舟社能够打败了高丽人的水师,说明他们投入的兵力很多。  

胜一次,尝点甜头更好,  

这样才能彻底激怒了高丽人,正好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