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和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对破城在即的巨大压力,  

以及国主王俣“谁觉得不行,自己去谈”的威胁,  

高丽朝廷展现了罕有的高效率,没有再争吵,  

半个时辰不到,就通过了接受同舟社所列七条和约的决议。  

只是,在和约的具体履行上,首相崔思诹却表达了异议——  

同舟社并非一国,与其签订和约不符外交仪制,  

且公然承认败于一家商社之手,也有损高丽的国家形象。  

崔思诹最后提醒了一句——福宁宫主已经及笄,值此国乱,理应为国家分忧。  

: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崔思诹这话的意思,就是建议以联姻之形式落实和约。  

表面看是以公主“下嫁”,掩盖高丽被迫割地赔款的事实。  

但高丽的形象是保存了些许,王室的威严却大受打击。  

这中间,还涉及到二十二年前的王位之争。  

当年,盯上病秧子献宗王昱屁股下之王位的,  

不仅有其堂舅李资义,还有王叔鸡林公王颙。  

最终,王颙棋高一着,  

其人借平章事邵台辅和上将军王国髦之手,  

除掉了李资义,并最终夺得王位。  

王颙即位后,为了永除后患,又杀了已经退位的侄子王昱。  

其后,为了巩固王位,掩盖自己“篡逆”的事实,  

王颙又大肆封官许愿,先后有数百人因此被超授官职,  

就连一些工商皂隶之流,也一跃成为显官。  

其中,不乏如王字之这种确实精明强干之人。  

换句话说,  

王颙也算是打破豪族对人才的垄断,不拘一格用人才。  

但自古以来,权力场就是如此——  

自己带头坏规矩,就别指望手下人会守规矩。  

国主如此“乱折腾”,高丽的吏治当然大受其害,  

等王颙死后,便给继任的儿子留下了“流亡相继、十室九空”的烂摊子。  

王俣花费了十多年时间,都没有理顺高丽内部的矛盾。  

其人主张保州用兵,  

多少也存了一些转移内部矛盾,提升个人威望的动机。  

崔思诹建议王室联姻徐泽,  

等于是将王颙、王俣父子为了个人私利,向商贾之流出卖高丽利益的事再次摆上了台面。  

偏偏在国乱当头,王俣必须借重豪族的支持才能应对接下来的统治危机。  

其人只能忍下这口气,派国丈李资谦再次出使,商定“赐婚”之事。  

南大门外,同舟社军营大帐。  

徐泽颇为意外,这帮高丽人还真是能折腾,议个和都能玩出个花样来。  

“和亲?我千里迢迢跑到开京来,就是为了赶着做你高丽王氏的女婿?!”  

李资谦学识不高,见徐泽有拒绝之意,急了。  

“徐社首,此事与贵我两方而言,都有好处啊!”  

徐泽正待恐吓李资谦,骂高丽君臣不要试图挑战自己的忍耐极限,  

却见吴用在使眼色,知道其人有话要说,乃让杨喜先将李资谦送出。  

“社首,这是大好事啊!”  

见吴用兴奋异常,仿佛自己要娶老婆般,徐泽没好气地问。  

“我怎么没看出来好在哪里?”  

吴用笑道:“属下以为,至少有三点好处。”  

“说说看!”  

“其一,社首联姻高丽王室,有利于安定新附军和之前投降的高丽军民之心。”  

徐泽点点头,吴用这一点没有说错。  

别看同舟社在自鸭绿江之战以后,高歌猛进,无往不利,  

甚至还在其国都开京边,招降了近万高丽水陆兵马。  

但只管破坏的侵略军,与希望保持长期稳定的统治者是两码事。  

而且,同舟社和新附军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  

徐泽实际是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等,逼得这些人只能选择跟着同舟社合作。  

的确是合作,同舟社给新附军士卒提供“活下去”的安全保障,  

而新附军则回报同舟社摇旗呐喊,壮大声威。  

新附军加上家属,有几万人,  

若是高丽不投降,随着战争进一步扩大,这个人数还会越滚越多。  

登州、辽东和海东三地,都不具备一次性消化这么多“异族”的能力。  

而且,也不能把他们带走——留在高丽更有利于同舟社的下一步战略,  

只能选择几个地方,让其“自治”。  

这中间的风险极高,  

毕竟,在没有同舟社军队弹压的情况下,  

一边是远在天边,实际上只是“商社”的同舟社,  

一边是统治了这片土地两百年,祖祖辈辈都适应了的高丽王室。  

只要王俣够聪明,忍过了最初的动荡之后,  

再派得力人选到新安州附近的州县,就能慢慢分化瓦解这些“心无所依”的叛贼。  

封建制度能够在人类历史上持续几千年,有其深刻原因,  

不是徐泽这个穿越者打上几仗,就能够改变的。  

讨伐高丽一战,同舟社身份尴尬的问题尽显无疑。  

就如同女直人建国一样,  

并不是完颜阿骨打想过皇帝瘾,  

而是女直人的势力发展到了这一步,  

不建国就很难进一步凝聚人心,并招降纳叛。  

实际上,同舟社现在的实力,已经隐隐超过了当初的生女直人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