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轮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初六下午,梁山第一期营建收尾,为庆祝提前完工,徐泽安排保障组在晚饭加了一道肉菜。  

宽敞的食堂里,除了百余人的咀嚼声,听不到一个人的说话。  

徐泽有些感慨,底层百姓的可塑性确实强,才几天功夫,时人散漫(优雅)的作风便一扫而尽,取而代之的是守纪和高效。  

想想也是,后世才上幼儿园的娃娃,便能在老师地带领下“开火车”列队,若论智商,古今之人本无区别,关键还是环境和制度影响。  

晚饭后,徐泽留下众人,宣布了同舟社调整计划。  

一是开办夜校,大力扫盲。  

除六十岁以上老人和五岁以下幼童外,所有人强制识字学算,徐泽的要求并不高,一个月只要学会30个字即可。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达不到相应的识字算数要求,扣除若干工分。  

另外,同舟社以后的部分工作和管理层岗位将设置识字门槛,不识字将很难有出路。  

二是发放工分券,开办工分铺。  

此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上次安排王四和田异到济州,便特意寻访了玉臂匠金大坚,请其雕版。  

大宋民间的交子,官府的钱引、关子、会子、盐引等,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工分券的概念社员都能接受。  

徐泽设计的工分券很简单,现在梁山人少,根本没必要搞那么复杂的防伪标识,基本和后世粮票、布票差不多,印出来后,盖上章,再由徐泽一一按上他的手印即可,绝对防伪。  

三是机构调整,组织轮训。  

暂时解散营建队,增加一个捕鱼小队,组织所有社员轮训,再择表现优异者组建保丁队。  

第一期轮训共只有40名青壮男子。  

轮训期间,集中居住,单独作息,每日三餐,计算工分。  

为了区分上工铃声,轮训队采用铜哨声作为信号。  

上山后徐泽就计划落实三餐制,但褚青的建议不要搞,理由有三:  

一是众人已经适应两餐,若无大体力劳作,没有更改的必要。  

二是上下山吃饭浪费体力,还耽误做事的时间。  

三是捕鱼队捕鱼水域大,工作量也不小,下水后,一般就是一天,吃午饭的话,无法照顾得到他们。  

最后,徐泽折中处理:早晚食堂正餐,中午工作岗位上吃饼。  

第一期轮训原计划五天,训练科目参照后世大学生军训,主要是站军姿、队形变换、队列行进、木枪列阵刺杀、紧急集合等。  

但,事实证明,徐泽高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没有示范人员,缺乏专业骨干,光靠他一个人,难度太大,五天的计划硬生生地拖到八天才完成。  

吸取教训,徐泽在第一期轮训结束后,留下6名“训练标兵”,又进行了两天的示范班训练。  

第二期轮训共65人,包含6名“训练标兵”,未训男子32,女子15,所有的适龄孩童12人。  

底层百姓家的女子,常年为生机奔波,春摘桑叶夏采莲,本就没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习惯。徐泽又是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骡子用的,怎会顾忌此时尚且很淡的男女大防?  

本朝上承开放自信的盛唐,妇人休夫、寡妇改嫁不仅不受道德谴责,宋律还保障其带走嫁妆的权利,宋刑统卷十二户婚律·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规定“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  

百年前,向敏中和张齐贤两位宰相争娶寡妇柴氏,官司都打到了真宗皇帝御前。  

而真宗皇帝最宠爱的皇后刘娥就是二婚,其被立为皇后之后,深感娘家无人可依,还让前夫随自己改姓,并结为兄妹,以引其为援。真宗皇帝驾崩后,刘太后更是成为大宋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而且垂帘时间为大宋最长。  

东京城各大瓦子最具人气的节目是什么?  

不是杂剧,不是小曲,也不是马戏,而是女子相扑!  

不是后世女子柔道、摔跤那样的规则,所有规则基本和男子相扑一样,也就是说,只穿兜裆裤。  

不过,这项大宋君民喜闻乐见的娱乐被著名的砸缸光给进言禁了。  

有次上元节,仁宗皇帝赵祯偕后妃到宣德门广场与民同乐,无意中发现了女子相扑表演,顿时来了兴致,还当即命人给这些选手赏赐了银绢。  

砸缸光得知此事后,上了一道折子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猛喷仁宗皇帝,还强烈建议严令“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  

女相扑运动遭到沉重打击,虽然还没有绝迹,但到底不如以前那么活跃了,上个月徐泽在桑家瓦子便没看到。  

第二期轮训因为有6名“训练标兵”在,徐泽就轻松了很多,五天训练计划得到很好的落实。  

培训期间,徐泽又利用夜校学习时间,深入浅出的讲解“权利与义务”“梁山有没有出路”等众人从来没想,想也想不到结果的课题,结果自然不言自明。  

封闭的环境、严格的奖惩、反复的洗脑,以及今昔生活条件的鲜明对比,使得半个月的轮训之后,梁山上下风气明显为之一变,每日上工、开饭等集体活动,队列整齐,精神昂扬。  

徐泽还厚颜剽窃改编了一首后世歌曲。  

梁山泊浪打浪梁山泊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梁山之上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天芦苇泛金黄每日只需上工忙不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