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另眼相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既然他们都不做正事,就没必要再留他们在身边。  

姬祎得知梁五在四个侍卫中最为猖狂,于是他选择梁五当职的这一天请陶总管来晋国质子府。  

前几天姬祎在质子府遭到苏仙的劫持,他真要是出什么意外,陶总管也是难辞其咎,所幸姬祎没有出事,无疑让陶总管松了口气。  

陶总管听说姬祎因祸得福恢复了神智,还说要送份重礼给他,于是难得地来了这里,想不到会见到这幕。  

“陶总管!”  

姬祎上前,瞥了一眼惶恐不安地梁五,道:“这不过是质子府的看门狗,竟然敢当众对本王子如此无礼,未免也太不把我们晋国放在眼里了?”  

他现在的武艺还不到当初苏仙的一成,可要对付区区一个梁五还是不难,只是他不希望过早的暴露实力,因此才找陶总管过来以便借刀杀人。  

梁五听得心惊肉跳,真要是按照姬祎这么说,那么他不死也得脱层皮,不禁惊恐地道:“陶总管?”他做梦也没想到一直都是傻子的晋国质子,竟然会突然间恢复正常。  

梁五连忙跪倒在陶总管的脚下,事到如今,只有陶总管能够帮他了。  

陶总管愣了一下,挥了挥手道:“拿下他!”  

他当然不会为了梁五一个侍卫,而去得罪晋国的质子,真要是惹来晋国的怒火,整个宋国都会变得万劫不复,显然不是陶总管能承担得了的。  

宋国先是被楚国军队打得大败,随后又发生苏家惨案,以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巴结讨好晋国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再去招惹晋国的敌视?  

话音刚落,就有几名侍卫不容分说地将梁五绑缚起来。  

陶总管笑着对姬祎道:“不知道王子祎要怎么处置他?”  

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姬祎要送给他的重礼,而是为了让姬祎出口气,希望与晋国建立良好关系。  

梁五一听陶总管将他全权交给姬祎去处置,顿时求饶道:“王子祎,小人该死,求您大人大量,放过我这回,以后再也不敢了。”  

他此时只想活命,哪还顾得上其他的事情。  

“杀无赦!”  

姬祎神色间一冷,淡淡地道:“一条连主人都咬的狗,留着作什么?”  

他不会可怜梁五,更不会心软,更何况他准备利用这机会杀鸡儆猴,又怎么会轻易地放过梁五?  

陶总管微微一怔,随即对侍卫点了点头道:“杀了他!”  

他对梁五的生死丝毫都不在意,这个时候,不顺着姬祎的意思处置,那么就等于是在戏弄姬祎,很容易就会将对方彻底地激怒,无论如何梁五作为一个小小的侍卫居然敢对晋国的王子祎如此无礼,简直是死有余辜。  

片刻之后,便有人将梁五的人头呈了上来。  

“陶总管,其他那三个侍卫也是形同虚设,希望能够给我替换一下,以免再发生被人劫持的事。”  

姬祎扫了一眼鲜血淋漓的人头,漫不经心地道:“另外他们这些年在质子府所贪没的钱财物资,也应该对我有一个合理的交待?”  

他想报仇,没有钱财怎么能行?  

姬祎作为晋国质子,按理来说,宋国是需要定期给他发放钱财物资。不过姬祎之前是一个傻子,即使有发放,也落不到他手上,只能是趁此机会栽在几个侍卫的头上。  

这点小事,对陶总管来说当然是轻而易举。  

宋国是出名的富有,些许钱财又算得什么?况且又不是让陶总管出。  

等到陶总管答应后,姬祎随即私下对他表示愿意将所有钱财物资的一半送给他。  

姬祎送礼给陶总管,一方面是为了拉拢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多了解晋国和各国的情况,同时为姬祎将来在宋国的活动提供一些便利;另一方面也是投桃报李,反正这送出去的又不是姬祎的钱财物资,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他很清楚要想复仇,就只有设法回到晋国,然后获得权利才有可能;不然的话,作为一个质子,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为苏家报仇。  

陶总管此时才知道姬祎所说的重礼是什么,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接受,而是如数将这几年姬祎该得到的钱财物资送到晋国质子府。  

不是他有多么高尚,不知道贪图钱财物资,而是他很聪明眼光很高,没有将这点钱财放在眼里,他想要的是获得更高的官位拥有更多的东西。  

陶总管只希望与周边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免让宋国陷入到孤立无援的绝境,从而稳定他在朝堂上的地位。  

正因如此,他不仅是与各国质子关系密切,而且在各国也有着不少的人脉资源。  

再怎么说,姬祎都是晋国王子,交好于他,只有好处,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坏处,又岂是些许钱财能够比拟的?  

几天之后,陶总管将原先护卫姬祎的三名侍卫去职的消息告知姬祎,又另外委派六名身手较好、为人机灵的侍卫负责护卫姬祎,再派人把钱财物资送到了姬祎的手里。  

这点小事,根本不用进行上报,质子府内部就能处理,当然很容易。  

对于陶总管的示好,姬祎可谓是求之不得,这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只有在宋国质子府站稳脚,才能走出去;得到更多的支持,才走得更远…  

身边伺候的侍女姬祎还算满意,陶总管也就没有更换,而替换的六名侍卫有了梁五等人的教训,以及陶总管对他们的再三吩咐,也没有人再敢轻举妄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