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剑西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壮士愤,  

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抚摸着手中的倚天宝剑,狄鸣岐心中早已是踏海逐浪,长剑斩空!  

此时距离首席弟子之争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狄鸣岐早已将第一步行动计划报给知非禅师和钟长老,并经二人同意,安排诸长老、弟子前去执行。  

首先是从玉清秘法中钻研出一种两仪四象归流阵,布阵人数至少可两人,多则无限,其中最厉害的一招可以合众人之力化为一击,足以保护众弟子安全。  

然后由韦少少、向善、卫仙客、辛凌霄四人组成昆仑铁鹰,下山暗中协助诸弟子。  

四大弟子方面:  

冲冠和尚带领穆长天、虎行者、卫诩等弟子,以南海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  

小仙童虞孝带领钟先生门下弟子,以蜀中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  

尉迟雪则带领原留守昆仑山弟子,以新川藏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  

而狄鸣岐则继续在昆仑山藏经阁逗留,提升自身修为。  

在众人下山前,狄鸣岐专门找卫仙客和辛凌霄说了一下幻波池之事,劝他们两人不要轻举妄动,那圣姑伽因作为女权主义者,实在不可以常理论。  

果然二人早有准备,虽然表面上好像听进劝告,但到底如何,狄鸣岐也没把握,毕竟现在自己这个首席大弟子还是徒有虚表。  

至于元江取宝,现在还早,狄鸣岐让萧璋暗中注意,准备八月中旬再行动,避免打草惊蛇。  

在他们下山后,狄鸣岐又在藏经阁修行两个多月。  

时间太短,只能是先将五行遁法学了个遍,尤其是土遁,他学的最是认真,将来可是有不少地方需要用到。  

随后又搜罗了解各种奇闻怪谈,各种阵法、邪法、魔法破解之道,同时祭炼倚天剑。  

如果时间足够,狄鸣岐真想在这昆仑藏经阁中修炼百年,多少好东西啊!  

算一算今日已是七月初,想想时间也已差不多,狄鸣岐决定出关,踏入中原,开始自己的逆天之行!  

拜别了掌教师伯和师父,狄鸣岐到附近酒庄买了千坛好酒,再次来到藏经阁门口。  

望着那醉眼腥松的老道士,将这千坛美酒给他放在台阶之上。  

老道士仿佛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激动,随手拿起一坛,撕开坛封,就往口中倒去。  

“老前辈,慢着点喝,今日我就要下山了,下次再来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其实我也挺想像您一样,在这昆仑山中待上一辈子,或长生不老,或飞升仙界,何必去管那些江湖纷争?  

但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您说是不是?  

这一去也许一帆风顺,建功立业,成就仙果,也许四处碰壁,杀戮成魔,更有可能被斩得形神俱灭。  

但我无愧!  

老前辈,等我回来,再请您喝酒。  

我去了!”  

说完,见老道士依旧在咕咕喝酒,狄鸣岐身剑合一,一道银光划破长空,往东方而去。  

这一日深夜,苏州西洞庭山莫厘峰顶,降下一道银光,正是从昆仑而来的狄鸣岐。  

此时正是深夜,四处寂静,他直接来到灵枯观后毛公坛原址,望着眼前仆倒在地的石碑,暗自沉吟。  

这毛公就是汉朝时的绿毛仙人刘根,当年正是他带人将广成金船从崆峒山惊走,今日自己来挖取他留给后人的宝物,正是一报还一报,因果自解,所以不用担心什么后遗症。  

蜀山中前人留下的宝物不少,但大多都是有主之物,比如金石峡艾真子六宝,贡嘎大雪山下的南明离火剑,莽苍山中的紫郢青索等。  

那都是那些老仙们百般算计留给后人的,而且还都有看护之人,譬如莽苍山中为长眉真人看护紫青双剑、朱果、万年温玉的青囊仙子华瑶菘。  

再比如一直看护着南明离火剑的白眉神僧,让人家米明娘白白高兴二十三年。  

还有朱洪手中的太乙五烟罗,严瑛姆非要等到峨眉弟子露面才杀朱洪取宝,给对方人情。  

想来想去,只有白阳石刻、毛公坛藏书等有限几件无人看护,低风险可取。  

这些只是脑中一瞬间想过,手中早已开始施展玄功,将石碑扶起,然后提前布下禁制,防止宝光泄露,惹出麻烦。  

然后才开始挖取宝物,很快就挖到那玉简、钩、剑、宝匣。  

将这些宝物取走,将当地恢复原状,狄鸣岐这才化光回转修篁岭。  

回到洞府,小仙童虞孝不在洞内,狄鸣岐也不管他,先是将玉简仔细研究一遍,里面全是太清符箓,不过用玉清秘法一样可以催动。  

随后取过钩、剑,这两样宝物他是准备给师兄虞孝使用,因为昆仑四大弟子,就他宝物最差,而且自己这后羿射阳弩也是他相让给自己的。  

接着用钩划开石匣,取出里面的内景元宗,这可是一本好书。  

按蜀山里面记载,从地仙修到天仙,一共有四种古籍,这内景元宗,正是其中之一。  

而且此书还记载了异类修仙得道的秘法,可谓是旁门、妖类的福音。  

这本书对于他今后壮大昆仑派作用非常大。  

这也是他首先取此宝的原因。  

第二日,虞孝依旧未回,狄鸣岐便飞向川东师父隐居的地方。  

果然,虞孝几人都在这里。  

“师弟,你来了,正想前去找你。”  

看到狄鸣岐过来,虞孝等人立刻神情一震,显然刚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