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意外之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此佳节到来之际,佳鸣遥祝各位书友,端午安康!  

娄光先试探着问道:“苏总兵,下官有一言,不知当问,不当问?”  

他目前的第一要义是赶紧跑路,如果苏观生面色不悦,娄光先会立刻停止,什么事都等自己回到天津卫再说。  

“但说无妨!”  

苏观生面色坦然地说道。  

“下官看码头上的船,比平时多出很多,是不是苏总兵接到命令,要率军南下呢?”  

娄光先现在满脑子都在想跑路。所以看到码头上有这么多的船,他也就以己度人,觉得苏观生是在准备跑路。  

其实这样的揣测也不是没有依据。早在20天前,还没有随李自成去山海关,他就探知,南京那边准备拥戴潞王登基。新皇登基,肯定会给北边的各卫所新的旨意,这苏观生肯定是接到南下的旨意。  

“哈哈哈哈,你想多了!”  

娄光先一番猜测,将苏观生逗得一番苦笑。  

“旨意?”  

他现在倒是天天盼着有旨意,但是南京那边东林党和阉党斗得不亦乐乎,谁还能顾得上他这个天津水师总兵呢?导致千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没有半个人为他分解压力。  

原来,苏观生此时不仅是天津水师总兵,还兼着莱登道,按理说他不应该在天津水寨,而是在莱登的官邸,这也是崇祯裁撤水军的后遗症之一。  

但是,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从西安一路杀向北京,此时中原大乱,流寇横行,漕运已经受阻。不得已,京城的粮食只能走海运。  

苏观生督运100万担的粮草进京。可是,粮食刚从海路运到位于大沽口的天津水寨,李自成就攻破北京,崇祯在煤山自挂东南枝。  

粮食就这样滞留在天津水寨,苏观生也只能留在这里。  

此刻的他,不断地给南京上折子,请示这批粮食怎么办。但是根本没人搭理他。南京那边东林党和阉党正为支持福王还是潞王争得不可开交,谁愿意管这种“小事”?  

苏观生这才在天津水寨,待了一个多月,就是为了看住这批粮草。  

他将自己的境遇,简略地说给娄光先。听到苏观生的话,娄光先心中窃喜,“发财了,发财了!若是率大军杀过来,将天津水寨拿下,这100万担粮食,可是我的囊中之物!”  

人还没走,娄光先就做起了发财的美梦!  

事不宜迟,赶紧走,转头再杀过来,以免夜长梦多。  

想到这,娄光先赶紧拱手向苏观生告别,“苏总兵,下官此去定带来大军,杀得逆贼屁滚尿流,救出太子殿下!”  

苏观生对他一拱手道:“本官在此静候佳音!”  

话毕,他率领自己的近百名部下,上了大船,抛锚起航,沿着白河,缓缓向天津卫驶去…  

福船,又称福建船,大小适中,既能在大海中航行,也能在江河中驰骋,是当时明朝水师的主力战船。  

船上装备火炮、碗口铳、鸟嘴铳、喷筒等大小火器。根据明万历谢杰所著的虔台倭纂记载,福船战力超强,“矢石火炮皆向下而发”、“乘风冲犁如车辗”、“敌舟遇之,随犁随沉,又不能仰攻”、“真海战之利器”。  

坐在这个大杀器上,看着天津水寨不断地变小,离自己越来越远,娄光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  

在苏观生为娄光先送行的当口,天津卫水寨外,朱慈烺急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娄光先龟缩在水寨内不出来,自己怎么办?一直在这里等么?”  

他对着李世威喊道:“赶紧派夜不收,看有没有船只,沿着白河回天津卫!”  

“遵命!”  

李世威离开之后,朱慈烺一个人陷入沉思。对他来说,南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拿下天津卫。如果拿下天津卫,各方面得到补给,他就能趁势做大。否则,他的勇卫军充其量就是一股流寇。  

对,朱逆!  

若是n清入关,亦或是李自成再翻盘,他可不就是朱逆么?想到这,朱慈烺无比的惆怅!  

“哎,你想什么呢?”  

说话的是闫若曦。原本闫若曦见到朱慈烺,都是直呼其名。前几日,自从变成了“王夫人”,她称呼朱慈烺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成了冷冷的一个字…哎!  

朱慈烺看了一眼闫若曦道:“当然是在想天津卫,这娄光先若是逃回天津卫,凭借天津三卫的城坚炮利,咱们是打不下天津的!”  

闫若曦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天津水寨,轻叹一声道:“别担心,事情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朱慈烺将闫若曦的话当成是一种安慰,只是淡淡地笑笑,心道:“这还不糟糕?还有比娄光先逃回天津卫更糟糕的事情么?”  

他若有所思,不再说话,顿时场面极其安静,落针可闻。  

“哎呦!”  

“我的脚!”  

突然,朱慈烺抱着自己的脚大喊大叫。不用说,闫若曦再次使用自己的传统项目“跺脚神功”。  

被跺脚后,朱慈烺也习惯性的道歉:“若曦,对不起是我错了,冷落了你!”  

“还有呢?”  

闫若曦继续咄咄逼人地说道。  

朱慈烺心道:“明明是你刁蛮,还让我强行将错误说出个一二三来…难啊!”  

好像是看出了朱慈烺的不满,闫若曦伸手指向天津卫水寨的寨墙,说道:“你看他们在干什么?”  

朱慈烺沿着闫若曦的手指,向远方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