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第二只烟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文龙惊奇地发现,在这如墨夜色中,远方突然出现一条火龙,蜿蜒10多里长,不断地向滦州城挺进。  

呜呜…  

站在滦州城头,可以隐约听见队伍行进中的号角,以及骑兵前进中马蹄击地的声音。  

哒哒…哒哒…  

啊!闯军大部队!  

看架势足足有几万人。  

几万人是什么概念?对着滦州城一起呐喊,他这3000乡勇就得崩。没办法,谁叫自己的乡勇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呢!  

转瞬,200多骑兵就已经赶到滦州城下,拉弓,射箭,一轮齐射,就有20多个守城的乡勇受伤倒地…  

乡勇之所以叫乡勇,就是他们在遇到老乡时勇,若是遇到正规军,立马就没有了匹夫之勇,秒变成怂人。  

滦州知县张文龙手下的乡勇就是这种情况。城下闯军骑兵的一顿箭矢,乡勇们顿时都哭爹喊娘,丢掉手中的武器抱头鼠窜。  

“回来!”  

“都给回来!”  

“谁跑…我砍谁的头!”  

张文龙大声呼喊着,可是这时候,谁听他的呢?危机时刻,先保命再说。  

张文龙放眼远方,一对对火把组成蜿蜒的火龙,快速向滦州挺近。而在城下,闯军不断开弓射箭,虽然乡勇死伤不多,但是害怕啊!  

关键是,他现在还不敢反击。远方几万闯军正在挺进,他现在向城下倒金汁,不是找死么?待会闯军大队人马来了,还不剐了自己!  

说不定,还会有几个胆大的,会开门揖盗。那时,他可真成案板上的肉了!与其让别人献城,不如自己主动献城投降。  

想到这,张文龙回过身对着县丞等人吼道。  

“县丞,你们…都别开门…,我要亲自开门,迎闯军!”  

开门…县丞肯定是不能干了,他早就跑路了。  

没办法,张文龙赶紧带着巡检张义开门投降。  

闯军进城时,张文龙带着巡检等一众滦州官员,一字排开,站在城门洞,他身后一名乡勇拿着一个托盘,上面有一壶酒和几个酒杯。张文龙想好了,等闯军的头领进城,他先表明自己进献1万两银子,再敬酒一杯,算是把酒言欢,一酒泯恩仇。  

可谁知,等到吊桥放下,城门打开,城外的闯军一窝蜂地冲进城去,他和巡检等人被冲得七零八落。  

尤其是他身后的那名端着托盘的乡勇,被进城的闯军撞了一个大跟头,美酒撒了一地!  

把酒言欢?想得美!不给机会!  

气得张文龙大声抱怨道:“太野蛮了!”  

“有辱斯文!”  

“该死的闯…”  

他还在抱怨,发现巡检用手拼命扯他袖子。张文龙立即大怒,自己是啥身份,没点数么?还敢扯我袖子!  

他正要训斥巡检,突然发现闯军的将领王之明正站在自己对面,张文龙秒怂,面如死灰,跪在城门洞内。  

闯军进城一边快速占领城门,一边高喊:“所有乡勇,放下武器,去校场集合!”  

“所有乡勇,放下兵器,都去校场集合!”  

这可是,刚刚与关宁军和鞑子恶战3天的闯军,其战力虽然也很渣,但是好歹人家见过血,这是乡勇所远远不及的。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滦州城2千多乡勇,全部都丢掉武器,排队去校场待命。  

而随着,闯军控制住滦州城门,朱慈烺随手拿出一个烟花,点燃,夜空中绽放绚丽色彩,随之,远方蜿蜒的火龙,渐渐模糊,直至消失。  

夜色如墨,一切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看着几万闯军凭空消失,张文龙瞬间瘫坐在地上,到底是怎么了?火把怎么熄灭了?闯军怎么说没就没?  

张文龙感觉自己就像是做梦一样。唯一能确认的就是,他上当了!  

他还在胡思乱想,突然感觉身体被人从后面抓起,被按在马背上,随着战马向校场跑去…  

滦州城北10里。  

闫若曦正在指挥上千名百姓,熄灭火把。今晚这出戏,完全是她现场指挥的。朱慈烺率军进城,她就留在原地指挥前几天雇佣的老乡准备了数千火把。  

当朱慈烺放烟花,她立即让人每隔1丈就点燃一个火把。还专门组织老乡摇旗呐喊,做出数万闯军下滦州的声势。  

为了演得逼真,她还专门组织乡民擂起战鼓,喊起口号,这气势在晚上还真够吓人的。  

马宝更是率领上千骑兵,做出冲锋的架势,直接杀到滦州城下。  

说是数千骑兵,其实只有开头的300匹马是真的,后面殿后的全是骑着牲口的老百姓,有骑驴的,有骑着骡子的,还有几个老农牵着自家养的耕牛滥竽充数。反正闫将军说了,只要骑着东西,手上举着火把跑动,就给钱管他呢!  

“杀啊!”  

不管是骑驴的、骑牛的,还是步行的“闯军”,全部一边走一边喊杀。  

这时,天空中又绽放一只焰火。  

正是朱慈烺点燃第二只烟花。闫若曦立即组织老乡熄掉手中的火把。  

“所有人,将火把灭掉,灭得慢的,罚钱!”  

毕竟,鞑子的追兵就在身后,若是看见远方几万“闯军”正向滦州奔去,这可真成为李自成背锅了。  

必须马上熄掉。  

越快越好!  

好在,清军夜盲症患者也不少,没有连夜追过来。  

片刻功夫,数千个火把熄灭,老乡们正排队算钱呢!闫若曦之前已经明言,所有参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