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王对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苏枫呢?  

看台上,年轻的勒布朗詹姆斯在这个夜晚又被他的“恩师”苏枫给上了一课。  

那就是在这种局面下,身为球队领袖,一往无前,便是你唯一的选择。  

左翼,苏枫接到了雅里奇的传球。  

而紧接着沿着阿泰故意放给自己的那一侧,苏枫想都没想便发动了他的帝王引擎。  

而在这一刹那,本来之前惨遭苏枫打脸的阿泰,其脸上又再次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这就是nba的现役第一人吗?  

真是有够好笑的呢!  

很好笑是吗?  

场上,感觉自己的身体灵活无比的苏枫,忽然在全速冲刺的过程中踩下了急刹车。  

起跳,滞空,抖腕儿。  

这是一发何其标志的急停跳投?  

用肯尼史密斯的话来说便是苏枫这球,就算是教科书也没有这么标准。  

“你知道,当年我在和迈克尔对位时,为什么很少会用这招来对付他吗?”而在进球后,场上,苏枫还不忘指点阿泰道。  

这下,阿泰被苏枫给问住了。  

“想不明白是吧?  

那就慢慢想吧!”看着满脸问号的阿泰,苏枫说道。  

阿泰“”  

你忒么教我做事也就算了这教到一半又故意卖关子你忒么到底是几个意思?  

很显然,以阿泰的脑容量,一时半会儿之间,他根本就没法参透苏枫这个问题里的奥妙。  

而场边,倒是奥尔巴赫在沉思了一会儿后,对他的弟子卡尔说道“如果下一球,苏还能得分的话,就改回人盯人吧。”  

闻言,卡尔有些不解地说道“可是今晚,罗恩已经成功防住了苏两次啊,老师。”  

奥尔巴赫摇了摇头,道“对付苏这种级别的得分手,如果限制不住他的出手,那就算我们能够防住他十次又能怎样?”  

听着奥尔巴赫的解释,卡尔还是有些不解。  

而这时,奥尔巴赫则是拿过了战术板,给卡尔在球场上圈出了两块区域。  

“苏可不止会突破,也不止会投三分”  

在奥尔巴赫的讲解下,卡尔想通了。  

因为苏枫是一位全面的得分手,所以尽管阿泰能用堵一边的方式来逼迫苏枫只能向另一侧做出选择但是,由于区域联防的限制,以及篮球场上存在死角的关系,所以只要苏枫能够一直不停地在这两个死角出手那反而,凯尔特人只会在面对他时更加束手无策。  

也是为什么哪怕乔丹的三分不像后辈们那么准,在90年代的规则下,他也没法被防住的原因。  

简单来说便是,因为篮下得分是篮球场上得分成功率最高的得分方式,所以当进攻球员切入三分线时,协防球员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提前在篮下站好位置。  

而又因为三分球是篮球场上得分效率最高的方式,所以为了避免被进攻球员偷鸡,防守球员就必须在进攻球员做出进攻动作前做出决断。  

因此,在篮球场上,左右翼三分线往里一步的中投区域,便是防守方不得不放给进攻球员的死角。  

“你知道,苏这名球员最可怕的地方是什么吗?”凯尔特人的替补席上,看着恍然大悟的卡尔,奥尔巴赫忽然问道。  

卡尔摇了摇头。  

而在长叹了一口气后,奥尔巴赫指着自己的大脑对卡尔说道“他实在是太聪明了。  

因为就算是当年的拉里,也不可能在每次进攻时都能做出如此正确的决断。”  

球场上,凯尔特人阵地战没能打进,回过来,猛龙进攻。  

而就在阿泰再次把苏枫给逼到只能从另一侧来发动进攻时几乎与刚刚一模一样。  

又是一发教科书般的急停跳投。  

“你还记得,之前我和你在复盘猛龙与网队、太阳的比赛时,我对你说过什么吗?”场边,奥尔巴赫再次向卡尔提问道。  

而在寻思了一会儿后,卡尔答道“打网队时,虽然苏的手感一般,但是他依然在外线疯狂出手了十几次。”  

“因为那场比赛,苏的中投和突破效率很高,所以你是不是也觉得,他不该在外线浪投这么多次?”奥尔巴赫再问道。  

卡尔点了点头。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网队在那场比赛里,不敢用联防来对付苏?”奥尔巴赫接着问道。  

而这时,卡尔感觉自己又被问住了。  

“因为,苏的那十几次三分投篮,已经令网队的球员在下意识里对他产生了一种畏惧。  

而这样的情况,在他们与太阳队的比赛里,也得到了印证。  

那就是,比起被苏用两分球打死,人们更怕被他用不讲道理的三分球给投死。”奥尔巴赫解释道。  

原来如此!  

听着来自奥尔巴赫的解读,此时此刻,当卡尔再次把目光转向球场上时,他总觉得,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是有些太小看苏枫了。  

“之前曾经有人问过我,蒂姆的打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打法。  

而我的回答也很简单那就是,蒂姆的打法,一直以来都是球场上最土的打法。  

可是,现在看起来,苏的打法,才是最土的打法。”奥尔巴赫笑道。  

最土的打法?  

场边,本来感觉自己已经悟了的卡尔又被奥尔巴赫给整懵了。  

只不过这次,奥尔巴赫却是没有继续给卡尔讲解下去了。  

因为作为自己未来钦定的接班人奥尔巴赫已经把饭给喂到了卡尔的嘴边,总不能连那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