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秒杀旱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果是其他的动物,胡杨可能会不怎清楚它们的习性。  

但谁让疆区哈日图格热的土拨鼠是喜马拉雅旱獭的表兄弟呢?  

前世那张图片在网络上热传,当时闲的没事干的胡杨随手搜索了下它。  

虽然记不清楚详细完整的内容,但终归还是记得一些的。  

那就是每当旱獭们从洞穴中走出来活动,会与周围的邻居组成简单的敌情警惕防御体系,一旦发现敌情,就会尖叫起来,通知周围活动的旱獭们赶紧躲藏起来。  

因此,高空上的胡杨继续盘旋着,同时以那只站岗警惕旱獭为中心,仔细观察周围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不一会,他就发现草地上有十多只旱獭在四周活动着。  

有的在用前爪快速刨动泥土,寻找下面鲜嫩的草根;有的则互相打闹玩耍着;还有的这里窜窜那里钻钻。  

胡杨没有马上俯冲下去对它们发起攻击。  

因为现在时机不适合,没有多少把握成功捕捉到它们。  

另外只要自己不降低高度,充当哨兵的那只旱獭也是发现不了自己。  

所以胡杨可以安心的在前面盘旋着等待机会来临。  

鼠目寸光.....  

本义说的就是鼠类的视力非常低。  

旱獭也属于松鼠科的,沾有一个“鼠”字,视力也好不到那里去。  

这可是经过实际检验的,胡杨在天上都盘旋了好几圈,它仍在石头上四处张望。  

很明显没有发现头顶千米高空上的胡杨。  

所因此胡杨并不着急,除非它们逐渐返回洞穴,不然可以等待机会再出手。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捕猎能力很渣,但也不能自暴自弃,一次不行可以第二次的。  

只要每次都有进步,胡杨就不怕失败。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他妈,先有妈,后有女儿。  

他也从没想过自己一旦出手必定成功,或许以后可以,目前来说是没太大可能的。  

突然,他发现有一只小旱獭正慢慢的往外走去,距离哨兵旱獭越来越远,这种行为对于小旱獭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然而对胡杨来说,这就是机会来了.......  

高空中盘旋着的胡杨顿时精神大振,小心肝也扑通扑通的加速跳动。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狩猎,激动与紧张这两种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  

而且看起来还有成功的可能。  

要不是自制力稍微强一点,都忍不住鸣叫两声。  

胡杨迅速计算了下自己飞下去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小旱獭接受到警报,冲回洞穴需要的时间。  

自己距离它大概有1200米,速度170kh,而它距离洞穴大约30米,速度30kh。  

直接套用(路程=速度*时间)这公式。  

他要25.4S,小旱獭则只需3.6秒就能跑回洞穴中。  

当然啦,这些数据都是冷冰冰的。  

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  

负责警惕敌情的旱獭想要发现胡杨,至少要等他飞到低空中才有机会,但那时候给旱獭们反应的时间又有多少?  

那只小旱獭能否在听到刺耳警报声第一时间迅速且不顾一切冲回最近洞穴中吗?  

它是否会迟疑,先搜寻敌人来自何方再逃回洞穴中?  

这些都属于不可控因素。  

胡杨将它算出来,只不过是想让自己心里有底,积累经验而已。  

...............  

现在机会来了,胡杨迅速调整好姿态。  

那双锐利无比的雕目如同红外线那般准确的锁定在那只最外围的小旱獭身上,这动作很重要。  

关系到等下俯冲的飞行路线。  

随后双翅微微张开,用柔软而灵活的双翼和尾巴调节着飞行的方向,高度和速度。  

最后胡杨将羽毛丰满的巨大翅膀向后折叠,以时速170kh的速度,如雷霆般闪电的速度向那只小旱獭俯冲下去。  

如同胡杨所料那样,等他距离小旱獭不到300米远时,负责警惕敌情的旱獭才发现俯冲状态下的胡杨。  

“吱.......吱.......”  

声音尖锐的让耳膜都感到一丝疼痛。  

周围愉快玩耍的旱獭们瞬间不见那种悠闲的姿态,一边向洞穴快速跑回去,一边观察四周,寻找敌情来源。  

而那只不知不觉中远离洞穴,憨态可掬的小旱獭此时也露出惊慌之色。  

先是在原地快速的转圈,慌乱中都忘记洞穴的方向在那里了。  

然而还不等它找到正确的方向,就感觉到头顶传来一股猛烈的强风。  

原来是胡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它冲过来,在最后一刹那几乎竭尽全力扇动翅膀,依靠强大的反冲力消减极高速度。  

与此同时张开那双锐利无双的爪子,在小旱獭尚未来得及躲闪时,就一把抓住了它的头部。  

锋利无比的利爪轻易戳进它的头骨中。  

其实金雕单纯的抓力并不是太强。  

但是高速俯冲时,他爪子的抓力可高达几百千克,被抓的猎物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金雕将狼的脖子扭断,甚至连头骨都能戳穿的原因。  

这只小旱獭被死死的摁在地上摩擦一段距离。  

连惨叫声都没有发出就毙命了。  

胡杨没有第一时间观察自己的猎物,而是警惕的看看周围。  

他最怕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